“我觉得有戏!”
“你要不试着之后找人家吃饭?”
“太快了……”
几人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如何追女生来。
但毕竟都是刚入大学的学生,实际上根本没什么经验,就算是程岳重生过一次,也早已忘记这个年代的女生都喜欢什么了。
大家都玩玩闹闹,不亦乐乎。
下午时分,大雨终于渐渐停下,地面上的积水等到傍晚才缓缓退去,露出疮痍的地面,校园各处都有井盖都被大水卷走,吓得学校立马召集教职工们,在那些下水道口周围设置了警示牌,又连夜开始找井盖。
有好事的学生自告奋勇一起找井盖,却被老师们联合赶了回去,无他,早上的消防车还是让人有些惊魂未定。
……
周五一早。
刚刚过六点,几个室友就被军训的集合哨叫醒,不情不愿地下楼去了。
程岳早就按捺不住自己做实验的心情,早早出门往实验室跑去。
昨天一天在宿舍里面没事,他脑子里面也是把自己的实验内容转着想了好几遍。
现在已经确定了主客体包络物最理想的浓度比例:单独滴加荧光剂进入水溶液中时,在一定浓度之下,遵循比尔朗伯定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线性关系;而浓度过高的时候,吸光度也不会无限上升,标准曲线会向浓度轴偏移。当吸光度在0.5左右时,由浓度改变引起的吸光度变化最为灵敏。
对于吸收系数还不错的羧酸衍生后的萘,浓度定在了7微摩尔。
而宿主化合物,也就是β-环糊精,当程岳把环糊精滴加到7微摩尔的萘衍生物中时,由于生成了主客体包络物,所以萘的吸收光谱发生了红移,也就是往低能量吸收带移去。
同样,对于荧光光谱来说,在被光子激发后,大多数化合物通常通过震动而从激发态回到基态,但由于萘本身共轭且比较坚固,只能通过释放一个光子来回到基态,所以萘才会产生荧光。但当萘与环糊精形成包络物后,由于萘与环糊精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萘被光子激发后,可以通过震动将多余的能量传递给环糊精,从而不需要发射光子就能回到基态。
所以环糊精的加入,会对萘形成荧光猝灭,简单来说,如果画一个以环糊精的浓度为横坐标,萘的荧光度为纵坐标的滴定曲线的话,随着环糊精的浓度越来越高,萘的荧光就会迅速下降,然后斜率缓慢变小,最后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荧光值上,曲线与横坐标平行。
在程岳的设计中,当80%-90%的萘都和环糊精形成包络物时,对于之后再加入不同氨基酸时,无论是灵敏度还是动态范围都是比较高的,于是程岳根据荧光曲线,定下了环糊精的浓度为9微摩尔。
……
说人话就是,接下来需要做实验,很多实验……
由于他本人实际上没做过这个实验,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化学理论知道实验可行,但是要说服刘启光,甚至是发论文,都还是要拿出货真价实的数据来。
而且接下来的实验会比较枯燥,繁琐,就是完成二十种氨基酸的,每一种氨基酸滴定入这个包络物,得到每一种氨基酸的滴定曲线。
之前程岳检查过,刘启光实验室现有的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和荧光仪都比较落后,不像后世可以一下子扫全谱,只能两纳米两纳米的扫,而且滴定曲线最好至少包括20个数据点,所以每一种氨基酸的吸收度滴定和荧光值滴定,大概需要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整个工作量和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
他这段时间已经不止一次感叹这件事情。
到九零年这个时间点,那种随便做一点实验就能发现什么,然后发文章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类似,重复且枯燥。没有点耐心和恒心,绝难坚持。
当然,某些以水文章著称的领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