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在脑海之中飞速搜寻着,把脑袋都想破了,仍是想不出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
无奈之下,杨荣只好抬起头来,向朱棣望了过去。
“陛下能否告知老臣此人的姓名?”
眼眸中流露出好奇与期待,已然五十多岁的杨荣,此刻竟像小孩子一般,满脸诚恳地向朱棣请求道。
“哈哈哈哈!”
看到杨荣这幅与平常大相径庭的表情,饶是朱棣涵养极深,却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好了,关于这位奇才的真正身份,等时机到了,朕自然会告诉杨卿的!”
“你先把这份奏章带回去,好好琢磨琢磨,看看如何推行,到底能不能达到这面所说的实际效果!”
笑归笑,朱棣却是卖了个关子,没有提供任何有关时安的消息。
朱棣大手一挥,反倒是让杨荣将奏章带回,同其他阁臣再度商量一二。
见朱棣仍旧没有将奇才的身份告知,杨荣好奇的抓耳挠腮,也知道应道。
“喏!”
“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将奏本紧紧抓在手中,杨荣对着朱棣躬身一拜,转身退出了武英殿。
没一会儿,朱棣便令人准备车驾,离了紫禁城,直朝大天界寺的方向而去。
没有用天子仪杖,轻车微服,朱棣一行人很快便来到了应天府的街道。
虽是历经了靖难之役,但在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之下,应天府的繁华早已达到洪武时期的巅峰水准,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用石砖铺就,可供三辆马车并驰相驱的大道南北相通,笔直规整。
而在道路的两侧,各色商家小贩鳞次栉比,酒肆饭馆更是数不胜数。
卖糖人的,簪花的,弄艺的……各种叫卖声层出不穷,再夹杂着过往行人的声音,显得格外热闹。
而坐在马车之中,隔着车帷将这样的盛世尽收眼底,朱棣的心情已然是好的不能再好。
本来大明江山就已经算得海内承平,六谷丰盈,人畜兴旺,各处番邦无不称臣纳贡,堪称太平盛世。
朱棣此前,更是对大明的未来,有着详细的规划和想法。
而现在,又在诏狱之中发现了时安这样的奇才。
不仅能够一眼看到大明现有制度下的弊病。
甚至还能针对这些弊病,提出可以实施的经世之才。
只待时机一到,按部就班,就能使大明远迈汉唐,更加强盛。
天下局势一片大好,此时此刻,朱棣已然认为,时安的出现,无疑是天对自己这个天子的特殊助力!
而更有可能的是,这代表着,他老爹朱元璋已经认可了他这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