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就要离开都中前往江南的维扬,贾珠肩负着贾母老太太的重托,要把林妹妹带回贾府来,这些天在府里,荣府上下的人凡是见了贾珠都更加毕恭毕敬,仿佛地方官见了钦差大臣一般,下人们自不必说,贾琏、王熙凤之流也积极地把热脸贴上来了,就连平时常常板着脸的贾政老爷子都松展着眉头,给贾珠送来嘱咐,让他一定要说服他姑父林如海,不要辜负老太太的重托。本来,这个艰巨的任务,老太太是准备交给贾政的,贾政一来公务在身,二来也不想见到那位清高的妹夫。若不是贾珠积极地应承了下来,老太太怎会轻易放过贾政,恐怕他还是得亲自去一趟。因此,贾政见了贾珠,倒是有了三分的感激。
临走前一夜,贾珠和李纨珍惜着最后一夜的温存。翻云覆雨之后,李纨谈起了近段时间以来的不爽。原来,李纨偶然得知,王熙凤和王夫人心照不宣,私下里以贾府之名在乡下置办了不少的田地。李纨听说,王熙凤是吩咐管家周瑞去置办的,她还听说,荣府管家周瑞名义上只管春秋两季地租,闲时带少爷们出门,暗地里却在替王熙凤放帐收银。贾珠吃惊,李纨是从哪里听来了这些闲言碎语,虽然极有可能不是空穴来风,不过李纨为何如此认真对待,一点都不像他印象中的李纨了。也难怪,他贾珠还活得好端端的,毕竟是贾府的大少爷,李纨就是贾府的大少奶奶,如何能和印象中的那个李纨相比。然而,眼下并没有拿住什么证据,何况王熙凤不过是替贾府管账,不管放贷是王熙凤自己的主意还是王夫人授意的,此等行为并没有倒行逆施,不算坏了事。因此,贾珠还是不希望李纨卷入其中,成为第二个王熙凤。对此,贾珠没有针对王熙凤多说什么,只是奉劝李纨多争无益,还不如好好教导他那三个妹妹,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不久以后还会多一个林妹妹,这四位妹妹到时候一处念书认字,就由李纨教她们学针线。妹妹们的世界单纯干净,李纨也可以保持这份干净,偶尔也可以淘气玩笑一番,就算是长嫂,也不必端着架子,也可以有个尽让的。李纨还算听话,当下即是从了贾珠的话。
第二日,贾珠告别贾府上下,启程南下金陵。贾母老太太领着贾府上下的女眷出门相送,人群中,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孩,显得非常突出,一枝独秀。转眼间,宝玉已经长大不少,只见他精神抖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三位姑娘也来了,在人群中显得非常耀眼。第一个迎春,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她们仨穿着同一款式的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
贾珠此行南下,先到金陵的石头城,一方面游览六朝遗迹,另一方面回老家看看,此外,王夫人还要求他去看望一下薛姨妈。贾珠带着一点私心,自然爽快答应了下来,他的另一个妹妹薛宝钗,想来年纪已经不小了。金陵城的贾府老宅,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外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边一带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葱蔚洇润之气。四大家族,贾王史三家的主要家眷都随着迁都到了北边,唯有薛家被遗留在金陵。
薛家只因在朝中并无文治武功,不过是皇商而已,况且薛家产业都在江南,也就无需北迁。此前,薛家还为兵部提供军需,但自从北征一役战败之后,就被当今圣上剥夺了这项权利,仅留皇商一个虚名,留下一些不重要的产业,如今逐渐凋零败落了。
说起北征,史家和薛家都是因为这一战而败落下来的。贾珠如今想来,似乎其中的蹊跷并非偶然,而是和朝局势力息息相关的。当年,还是太上皇在位的时候,是义忠亲王极力提议北征,援助蒙古抵抗清国,而还是皇太子的当今圣上和如今的忠顺亲王则是反对北征,提议与清国交好。太上皇一直渴望将关外的燕云之地全部夺回,于是同意了北征。北征一役,史家的史鼐将军挂帅,王家的王子鹏为副将,薛家提供军需粮草,贾家只有一个贾珍出面负责押运粮草,四大家族联合山海关的东平王,以及嘉峪关的西宁王,协同北征作战。从前线战报看出,史鼐将军率军由南往北后,又由西向东进军清国,意图趁热打铁速战速决,西宁王的部将则誓死杀敌,很快就击退了进攻蒙古的清军,显然是支持北征的,而东平王故意拖延出兵清国,是导致北征一役战败的原因之一。副将王子鹏似乎并不赞同史鼐将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案,没有配合进攻清国,而是凑请先行退兵以观其变,从而间接导致了军需粮草的补给不足,使得薛家无辜受战败的牵连。贾家因为只有贾珍参与到了北征一役中,因此受到的牵连最少。贾珍临行前,在道观静修的贾敬嘱咐贾珍一定要活着回来,贾珠事后回想起来,觉得似乎越来越别有深意。贾珠不禁猜测,以贾敬为代表的贾家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北征。
带着这些新想法,贾珠准备拜访薛家,探望薛姨妈,会一会薛蟠,一睹薛宝钗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