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是以资政殿学士的重臣身份出任知州,基本不理庶务,刘立不单设通判厅,一起在这里办公。
另一个就是判官、推官日常处理事务的都厅,也称使院,源流上来自于晚唐五代的节度使属官,是李元日常上班的地方。
还有一个录事参军等诸曹官办公的地方,称为州院,顾名思义,源流来自于以前的州郡属官。诸曹官不需至长官厅画押,政务大多是在他们那里处置。
大周朝地方制度源自唐代,设置上明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沿袭自隋朝的州郡诸曹官,再一个是沿袭自晚唐的节度使体制的幕职官,只是幕职官不再管理军政而已。
诸曹官是主体,幕职官是补充,地位上幕职官高于诸曹官,有把关、审核的职能。
都厅是州级官员联合办公的地方,日常由签判管理,到了节假日,知州在此当值,因为这里的公文大多都要知州、通判通签。
李元的推官属于这个系统,不过他在旁边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只要每日过来画押,经常过来走动就可以。
所谓诸官会集,其实主要是他们下属的公吏,每天这里不能断人。
到了都厅,拜过了正当值的签判赵磊,画过了押,两人闲坐。
赵磊道:“近些日子,州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催收秋粮,再就是汴河漕运。今年赖天之幸,五谷丰登,秋粮收得及时,不需多劳心。
现在是秋天,正是最后一次漕粮发运的时候,汴河漕运事大。
汴渠过本州在永城,那里距州城较远,年年必有州官在那里主事。
前几个月,谭推官任满,掌书记回乡守丧,州里人力捉襟见肘。你来得正是时候,在州城里过些日子,便就要劳烦到永城去了。”
李元拱手:“但凭签判吩咐。”
赵磊点头,想了想,似要说什么,但还是叹了口气道:“你正少年,监督漕运事关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我这里会派强干吏员与你,万不可出任何差池。汴河两岸,不事稼穑一切仰食于漕运者众多,里面不乏游手好闲之人。在那里坐镇,一要小心谨慎,二要果断。若有违法害民者,当办则办。”
李元静静听着,不时点头。
他当然不想出外办事,刚来亳州不久,便就被派到百里之外去,担当重任,不是什么好事。
只是幕职官里,自己官职最低微,这种任务当然会落到头上来。
正在两人闲聊的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吏人前来行礼。
赵磊对李元道:“这是孔目官第五节,一直主推厅公事,做事甚是勤勉。本来州里离不开他,念你初来,让他随在你的身边。他为吏多年,诸般事务熟悉,有什么事尽管交予他办。”
第五节急忙向李元行礼。
推厅并不是李元办事的地方,而是泛指从事刑狱的推吏们,与州院的同行法司相对。
如果州里没有签判和判官,都厅便就由推官主事,那时这里称推官厅,才是推官的地盘。
第五节行过礼,站在一边,对李元道:“官人的随从州里已经安排妥当,小的让他们候在旁边的推官房里,专等官人一会过去训话。”
州的公吏众多,一般分为衙前和人吏两种。
衙前主要负责各种公事,特别是与官物有关的公事,责任重大,需要殷实之家充任。
人吏较杂,其中就有官员的随从,李元的推官以七人为额。
与赵磊说着闲话,吃了几盏茶,才有一个一个身材高大的壮汉进来,到赵磊面前唱诺。
赵磊指着此人向李元道:“这是教头张方前,时常押运官物赴京。今年纲米,已经定了由张教头押运,过些日子与你一起到永城去。”
张方前已经知道自己要随新来的推官去汴河,忙转身向李元叉手唱诺。
李元看张方前,身材极是强壮,浓眉大眼,身上不知多少力气,是个赳赳武夫,暗自点头。
押运纲物是个苦难差事,一旦损耗,就由押官赔偿,多少人因此倾家荡产。
这个张教头能够多次押运,想来是有些手段的。
张方前是本州衙前的教练使,故称教头,其实与教练无关。
衙前源自晚唐五代,那时多是位高权重的武官,入宋之后成为公吏,但保留了原来的名称,所以很多名称听起来相当唬人,如兵马使、教练使、山河使等等。
如若不知道的,一听来的是本州兵马使,很容易误认为是什么大人物,其实只是一个吏人而已。
大周朝的官场上多用姓加官职互称,民间学着来,因为很多低级小吏名称源自前朝,反而比很多官员都更加威风,以致百姓称呼经常高过官员。
甚至这些吏人还发有正式官告,其名称与官员的散官相同,以至公吏官称位比宰执,朱紫华贵,也是一景。
都厅里人多眼杂,来来往往的都是各厅的公吏,处理各种公事。李元与赵磊说了一会话,见他公务繁忙,不便打扰,便告辞离去。
判官是州衙里最忙的人,很多知州不大理事,都是把州务交给判官。
用李元前世作比,这里就是本州的办公厅,判官身兼办公厅主任和秘书长,以及其他众多杂职。一州事务,几乎无所不与,都在他这里拟成初步意见,才交到知州和通判那里签署。
做过了判官,对地方事务就熟悉无比。推官是判官的下属和后备,判官不视事,则由推官来主管都厅。
辞别赵磊,李元揉了揉额头,长出了口气。
前世的印象,总觉得古代的官很好当,平时没有什么公事。闲来喝喝酒,听下属汇报一下,随便吩咐两句就好。
真自己做了,才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一州许多官吏,也就知州可以那样,反正手下有许多属官。
而知州清闲的代价,便就是自己这些属官累死累活。
刘海已经年老,外任有养老的意思,州里事务多不插手。
如此一来,判官和推官便就格外忙碌。
李元一来,便就早早安排了他到永城监督汴河漕运,根本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永城临汴河,在那里专门安排一名州官,不只是因为漕运事关重大,不可有丝毫闪失,更因为那里离州城较远,偏处一隅。
县境内各种船家加上梢公纤夫,格外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