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从数字、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领主来讲,宁愿手下的士兵当场阵亡,也不希望有太多的重伤员。
和前者相比起来,后者完全就是累赘。
既要浪费宝贵的药材和医疗资源,在伤愈之后,往往也无法重返战场。
——在李然的标准中,所谓重伤的定义,便是可能会致残。
而为了确保民心、军心,这些重伤员在退伍之后,领地还必须要拿出一定的资源来供养他们,起码也要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这可是一笔长期的开销。
不过,李然也同样做不出那种过河拆桥的事来。
毕竟,这些士卒都是为自己效命,才会受伤、乃至阵亡,要说完全不管,李然还不至于那么没良心。
以领地现在的情况,过于复杂的抚恤制度不太现实,但至少,让这些重伤员在退伍之后,不至于为基本的生活而发愁,这还是必须要做的。
不过具体的标准如何制订,还要回到领地之后,结合现实的情况再做打算。
总之,花费了一天多的时间,李然终于是将手下的伤亡数字清点出来。
刀盾手之中,阵亡133人,重伤91人,轻伤43人,伤亡超过两成,这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数字了。
乡勇承担的是在两翼掩护的任务,伤亡比例要低不少,但由于基数更大的缘故,伤亡总数反而要更多。
阵亡281人,重伤113人,轻伤204人。
再加此前几次战斗的伤亡,在这次副本内,李然总计失去了接近八百名士卒(阵亡 重伤,不算轻伤)。
不过,和收获比起来,这却是完全值得。
哪怕单单只是俘虏的收获,就已经数倍挽回了损失。
前边几次小打小闹,俘虏的黄巾民兵足有数百人,不过在后来的消耗战中,秦霄每战都是派这些俘虏去打头阵,基本已经死伤殆尽,所剩无几。
但光是最后一场大战,俘虏的黄巾军便多达数千,其中黄巾戟盾兵558人,黄巾民兵2200余人。
当然,这是已经去掉了重伤者的数字。
前者倒是很有用,可以充实李然手下的精锐兵力。
至于这些黄巾民兵,就多少有些鸡肋的感觉了。
黄巾民兵和李然手下的乡勇一样,就是拿起武器的农夫,并无什么军事素养。
虽然在属性,戟盾兵、刀盾手和民兵之间的差距不算太大,只有小幅度的增强。
但两者最大的差距,是在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方面。
真打起来,一千的刀盾手,足以击溃十倍数量的民兵乡勇。
有了一千多刀盾手和戟盾兵,李然甚至打算解散掉手下的乡勇部队,补充生产力。
否则的话,领地中的军队比例就太高了,根本养不起。
顶多,在遇到战事的时候,招募一批乡勇充当辅兵,平日里还是要将他们分散在领地中,耕种、生产。
如此一来,黄巾民兵的存在就有些尴尬。
军队里不需要,而作为俘虏,在理论,又不能把他们当做平民来看待。
犹豫了许久,李然决定将这批黄巾民兵贬为奴隶,发配去做苦力。
奴隶制,虽然不人道,但确实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
至于那五百多名戟盾兵,自然是要留在军队中的。
投降的敌军,在立下足够功劳赎回自由之前,不需要支付军饷,仅仅这一点,就让李然没有放弃他们的理由。
和民兵、乡勇不同,戟盾兵、刀盾手这样的职业士兵,是需要按月支付军饷的。
依照领地当前的情况,可以用金钱支付,也可以用粮食替代,但无论如何,总归是要有一笔固定的开支。
数百名不需要额外付出军饷,而且已经训练有成,装备也都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直接用的精锐士卒,李然没有任何理由不要。
就在李然大致清点完战损和俘获情况之后,刘三刀终于押送着黄巾军藏在尧山镇的财富返回。
光是托运箱子、货物的马车,就有足足数百辆之多。
——当然,尧山镇自然是没有马的,连驽马都被搜刮一空,送去了宛城前线,拉车的都是牛、驴,或者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