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沐英见过皇。”】
【“沐英,咱问你一句,标儿当年去北方的时候,有没有培养水师船只?”】
【沐英微微愣了愣。】
【朱元璋一眼便看出来了沐英的问题。】
【“皇,这……”】
【“是不是标儿不让你说?”】
【沐英点了点头。】
【“哼,现在咱才是皇帝!咱让你说!”】
【在朱元璋的逼问之下,沐英只能交代了实情。】
【而在沐英口中,朱元璋也得知了来龙去脉。】
【朱标在鄱阳湖之战,回来的时候,留下了人在北方造战船,五十艘,直到洪武二年才完工。】
【完工后,朱标便命自己当初在北方培养的心腹,载着八千人马,五十艘战船,沿北而。】
【“没了?”】
【“皇,臣知道了都已经说了。”】
【“标儿没告诉你,他为什么要造五十艘战船,北去?”】
【“太子殿下只让我隐瞒,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
【听着沐英的话,朱元璋罕见的皱起了眉头。】
【也就是说,这战船之事,是朱标早就谋划好的。】
【一时间,他这个爹,居然看不清自己儿子了。】
嬴政:“什么战船,要六年时间才能打造完成?”
李斯:“五十艘战船,用了六年打造,未免有些太久了。”
刘彻:“确实有些久了,要是我愿意的话,大概两年便能完工。”
李世民:“就是不知道这五十艘战船的大小,若是大一点的,五十艘,大概三五年完工,小一点的大概两年完工,他这时间确实有些不对劲。”
曹操:“要是说战船的话,这方面孙权小儿应该有发言权。”
孙权:“曹贼,对于战船,我确实知道一点,和李世民说的没错,就算是顶配战船,六年时间完工,有些太久了。”
孙权:“若是什么两百艘,三百艘的,那不奇怪,但五十艘用了六年,就有些不理解了。”
赵匡胤:“你们说,会不会朱标的这五十艘船和八千人马,都已经葬生大海了?”
韩非:“其实我们应该纠结的不是造船,用了多久,而是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时间去造船,朱标又是为了什么?”
张良:“我这里倒是有一个猜想,虽然有些惊世骇俗。”
孔子:“哦?不妨畅谈?”
刘邦:“快说快说。”
刘恒:“我也好奇,这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朱标又在谋划什么。”
张良:“你们说有没有可能,朱标从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知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了?”
张良:“十岁的他就知道,自己要搞文字变革,而文字变革成功的关键,就来自这五十艘船只?”
萧何:“这应该不太可能,文字变革,和五十艘船只北航有什么联系?”
韩非:“不!这或许真的有可能!”
荀子:“文字变革!航海!”
老子:“粮食。”
张良:“没错!就是粮食!文字变革的关键在于官员的接受程度,若朱标要彻底贯彻文字变革。”
张良:“他就必须给自己留一张底牌,而底牌便是人才,而培育人才需要的就是国子监。”
张良:“但这个时候天下绝大部分百姓没有能力供小孩读书!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解决百姓的粮食问题!”
嬴政:“你的意思是说,朱标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去海外寻找高产量的粮食作物?”
扶苏:“可许行不是说,天下无替代水稻和小麦的农作物吗?”
许行:“话是这么说,但也仅限于这个这片土地,毕竟我也没去过其他地方。”
房玄龄:“你这个猜想,确实让人毛骨悚然,但你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朱标从小生在这片土地,又如何知道哪里有高产量的粮食呢?”
杜如晦:“确实,朱标那个时候也才十几岁,恐怕连一些罕见的蔬果都认不齐,他又怎么知道海外会有高产量的粮食呢?”
魏征:“如此一来,你这猜想,便可推掉。”
李世民:“更何况,朱标这小子,小时候可经常带着自己弟弟逃学,根本不可能从书籍中了解粮食作物。”
赵匡胤:“我的脑子要炸了,所以到底为什么?”
诸葛亮:“两件事难道真没没有因果吗?”
司马懿:“从目前来看,应该并无因果,两者也没有任何联系。”
杨广:“说不定这五十艘船只,八千人马,北航都只是朱标心血来潮呢?你们想这个复杂干嘛?”
李渊:“很好,杨广的发言在人群中,还是那样的别出一格。”
杨坚:“不是,你不懂能不能闭嘴?我这张脸都要被你丢光了!”
赵构:“我觉得吧,就是你们多想了,按照我的想法来就是,朱标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行了。”
赵构:“最后耗尽才华,写出了大明字典,至于造船啊,逛窑子啊,都是心血来潮,玩玩而已。”
赵构:“这样不久简单明了吗?哪里用得着这么麻烦的思考。”
朱元璋:“嗯,大宋不愧是大宋,赵匡胤,你是不是祖传的脑子有问题?”
赵匡胤:“这是赵光义的后代,和我有什么关系?”
李世民:“杨坚和你赵匡胤,你们两个猛虎,生的都是啥玩意?血脉有问题?”
杨坚:“我哪知道,俩儿子都是废物,已经在考虑生第三个了。”
赵匡胤:“我再重申一遍,那是赵光义的仔,不是我的!”
PS:作者卑微的求个数据,谢谢!
飞卢18周年品牌升级回馈读者!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10日到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