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相亲?给谁?”
许多余差点一口老血啐在地,震惊的问道。
“还能给谁,当然是你啊,”
“这不街坊邻居们听说你回来了,都想着你给你说个媳妇,多多啊,你也老大不小了。现在脸......”
“妈是这样想的,你现在工作也定了,有合适的咱们就先处着。”
“妈...我不处对象,我还小呢,刚回来都没来得及孝敬您跟爸呢,怎么能想着给我介绍对象,不不不,我不同意。”
................
许多余头摇的像个拨浪鼓,自己刚回来这么两天,就被人盯,得多讨厌。
“多多啊,这事你不能太草率,该见还是还是得见,”
“这女孩是棉纺厂的正式女工,还是车间班长,小模样长得也俊,听王大妈说长得白白净净,体格也好,干活利索......”
王霞后面说的什么,许多余已经听不清了,她长得怎么样跟我有毛线关系,
再说这就很让人诧异了,夸得跟花一样的女孩,又是国家正式职工,咋就没嫁出去呢?
就说这个体格子好吧,那可没准就是180,180,180.
咦,不敢想不敢想。
真跟媒婆子说的一样,那估计家里的门槛子都得让人踩烂吧?还能轮到他?
这么一想,许多余倒很想见识一下这个传说中的大美人了。
“行,妈,你安排吧,什么时候见面你通知我就行。”
许多余一改常态,爽快的说。
“咦,这就对了吗!成不成的先相着,也不要啥本钱。”
接下来就是母亲的一阵唠叨,不过对于许多余来说则是属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然后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应和着。
家里没人,就王霞和许多余母子俩。
简单的吃了顿午饭,
其实也就是白开水玉米面馍,外加一碟小咸菜。
许家的条件按理在四合院中属于比较不错的。
一共六个人五个赚钱的。
但吃的也就那样,
计划经济,无论吃什么买什么都需要票。
在那个时代,你光有钱还不行,你得有票。
比如买衣服,你得用布票购买布匹自己裁制,每人每年不到2丈棉布(当时几乎是没有化纤的,)就这些布匹还不够做一套衣服,所以往往隔年才能置一身新衣,
因此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
一般家里有兄弟姐妹的,都是弟弟要穿哥哥的旧衣,妹妹要穿姐姐们淘汰下来的旧衣服,就连袜子也是几个人轮着穿,脚底下补了一层又一层。
其实当年全国人民的服装式样、颜色大同小异。
染的布匹很少,花花绿绿的也少,有很少多巴胺穿搭的姑娘也有一些是进口来的。
另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粮票,购买粮食,根据从事的职业和年龄,每人每月20多斤~40多斤左右。
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有一斤的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