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华昊
华昊于平原中选好地址后,此时有华氏人口已有一万五千的人口。而有华氏原址也不可能放弃,留有三千。其余一万多人外加华昊又从其他有华氏分支调来工匠,手工业及农民。总计二万人。
前几年,建造房屋,开垦荒地。又花三年开出城墙地基。由于这是修建有华氏自己居住的城,所以也只能有华氏一族自己动手,也不可能征召其他氏族来给有华氏建城吧。也导致效率极底,而华昊又要造一座永久性坚固的城墙,最好是用砖墙。
华昊又教导族人制砖的技术。但效率实在慢了,华昊知道怕是自己见不到建成那一天了。
有华氏新迁之地处于西方平原的中部,以有华氏为中心,四周还分布着华昊迁来的十几个小氏族,这些有华氏的分支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有华氏。
华昊在十几年中有意识的让有华氏中三分一,近四千人左右脱立了农业生产,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技术的攻良,新农具的采用,产生多余的劳动剩余产品。使之能够负担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丝绸纺织、榨油、酿酒,制石,制革,制陶,制砖,农具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有华氏的另外三分二依然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但显然他们生产的劳动剩余产品还是供养不起这四千脱离一般劳动,从事专业性劳动的人的。所以华昊才会又把有华氏的一部分分支迁到这里,就是为了向有华氏提供粮食。
有华氏生产的陶器,农具,皮革甚至兵器,全都与其他氏族贸易。并换回自己需要的玉石,粮食,兽皮。
有华氏的城墙没有建起,但有基本规划。它是一座坐北朝南方形的城,长宽各1千米。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城总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
城中间是一座大理石为基,上面用木骨为墙,草泥为皮的单体建筑,是华昊处理有华氏各事务,召集氏族大会与接待外族的场所。
从中间的主体建筑分出四条主道。
左祖右社,华昊于左上角修建一座祖庙,用于祭祀列祖列宗。以三重白色大理石为基。
右上角是祭祀土地农业之神。同样以三重白色大理石为基,但二者上面的主体建筑并未完成。
左下角是居民区,排列着整齐划一的以木为骨,草泥为墙,黄色的芧草为顶。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修有水渠,水井以供生活所用。
右下角是各种棚子,是手工业区,还有贸易买卖的市集。
所有建筑都没超过十米,一片黄黄的屋顶,如同豆腐一样整齐分布。
时间下午,几道炊烟升上天空,各个街道上人流较少,大部人都出城劳作了,只有手工业区,有穿着葛布麻衣的工匠正在制作各种产品。在专门的市集里,两侧棚子的地上摆着各种样式的陶器,农具和石制工具,更有牛羊鸡等活物。周边村子甚至远方氏族就到这里进行贸易,以物易物还是现在主要的交易方式,面对面的来获取商品或者食物,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年近七旬已经白发苍苍的华昊拄着拐杖,行走在道上,观察着两旁的货物人群。不时检查下陶器标不标准,有无裂缝,摸摸牛羊,夸赞下这家主人会养牛,见别人用粮食换农具,又上前看粮食多了少了。
虽然每天华昊都会出来走走,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但看见这位老人,众人总是抱以和善的眼光,全都如同看着自已父亲。停下手中的事情,不管本族人还是外族人,都的不停向这位老人鞠躬弯腰。这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年长的还会询问一下:“大君,口喝了吗?我儿子昨天刚弄了一罐蜂蜜,我给大君弄一点。”
华昊咽了口水,看看天时还早,就笑着点了点头,那人高兴坏了,就把华昊迎到棚子内,既便石条坐得光滑发亮了,但还是用手擦了擦,又觉不妥当。连忙找了块兽皮盖上去。扶着华昊坐了上去。
这把其他人羡慕的,心想自己怎么没有蜂蜜水,不然就可以让老人到自己这坐会了。但又很开心,因为老人平常极少收别人的礼物,或者说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