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俞父又给自己倒上了一杯地瓜烧,看着妻儿老小,满足地笑了笑,男人就是这样,只要家里过的好,吃再多的苦,也不会有埋怨。
(海量个例除外!)
“今天跟徐会计去看地了,地方不错,就在村南头,地方不小,盖完房子,也能剩下一个大晒场,要是剩下的砖多,可以修猪圈。”
“陈先生这几年不出院,我明天去瞧瞧,让他帮忙看看,要是没有大说道,就定那了,你们兄弟俩住并排,还有个照应。”
俞父一大早就跟徐会计出去看地,听他老的话,就是很相中这块地,陈先生是晚清的秀才,老俞家三个小子的名,都是陈先生给起的。
这里是山沟沟,都是庄稼汉,想的少,只会闷头种地,再大的风,也刮不到这里来。
风声紧,就进山。
风声松了,就再回来。
刘书记根红苗正,心思多,但人立的正,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就过去了。
“找陈先生行,别人还怕沾箩烂,按照报纸起名,一个赛一个地难听,只有咱家三个,名字不一样。”
“我一会儿收拾出一筐鸡蛋来,给陈先生送去,让他好好帮忙瞧瞧,盖房子是大事,可不能犯说道。”
听到自家老爷们要去找陈先生,俞母也赶紧放下手上的筷子,让老头子上点心,请陈先生好好看看。
“俺知道,这不是小事。”
“过两天就要上山了,这是大事,你们都把胶皮靴子穿上,省得出问题。”
“等赶山结束,地里的活也没有了,咱们就得去挖地基,运石头了,这可是你们哥俩自己住的狗窝,上点心,别只搬小块的,搬大青石,要是不上心,日后下沉了,可别回来找你老子我。”
“现在的砖头,可是贵的很!”
最近的事不少,地里活要忙,还要挖地基,又遇到了赶山这档子事,真有点手忙脚乱。
事要一件件地办,馒头也得一口口地吃。
俞父还是觉得赶山要紧,等赶山结束之后,再挖地基,盖房子,看样子自己还得厚着脸皮,去一趟县里,搞一些水泥和红砖回来。
大哥一家,二哥一家,都非常高兴,毕竟马上就要有自己的新家了,听爹的意思,要盖红砖房,这要传出去,面子可非常有光,亲戚们也会高看一眼。
身为守灶之人,俞衡倒是无所谓,等二哥有了孩子,家里人口就多了,这三间大瓦房,实在是有点住不开,不如趁着现在人手全,手里的钱也够,给大哥、二哥准备出来。
“爹,地咋说?”
有新房子了当然高兴,但俞老大更加关心地的问题,这在村里可不是小事,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多一亩,就会多一亩的钱,马虎不得。
这也是俞父比较头疼的,他私底下偷偷问了徐会计,想知道村里还有没有多余的好地,可收到的答复是,老地、熟地,一亩都没有了,早就挨家挨户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