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植又宣布了一些去东番后,能获得的福利待遇,便离开了此处。
剩下的便等着有心动的人过来寻找他报名即可。
不可质疑的是,去东番的确是一件艰苦的差事,朱植并不想强制安排人过去,而是拿出一些好处,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去东番帮他干活,毕竟强制让别人去东番,很可能并不能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至于如何寻找去东番的工匠这事,朱植没有单独去冶炼所,而是写了一份招募书,派人带去了冶炼所。
只要愿意主动去东番的工匠,朱植给出的条件是,工钱上涨,同时答应让这些工匠脱离匠籍。
大明的户籍管理制度,相当之严格,农籍只能种田,商籍只能经商,匠籍则只能做工,在朱植看来,这种户籍管理制度虽然能极其有效的管理治下人口,却也极大的限制了治下人口自主能动性和对社会的经济发展。
总之,朱植在东番并不会行使这一套管理方法。
古代人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户籍制度对自身的限制,比如很多匠人,就想脱离匠籍,因为大明的匠人,需要承担很多类似徭役的工作,干活不仅不给钱,还要自带干粮,若是能以此机会脱离匠籍,自然有很多人愿意选择去东番受几年苦。
当然,朱植不止对冶炼所的匠人发布了招募令,他向整个福建,都发布了招募令,不管各行各业的哪种工匠,都可以来王府报名参加东番大开发。
不过他并没有把脱离匠籍的事情公之于众,毕竟此事事关大明朝的制度,为了防止朝廷上有人拿这件事诽谤自己,他只说了俸禄待遇,这些条件自然比他们在福建的条件要好一些,否则这些工匠肯定不会去。
朱植没有说脱籍,并不代表没有这项福利,在他的想法中,只要是去了东番的,一概不存在什么农籍商籍匠籍。
当然,建设东番岛,怎么也不能少了读书认字的人,朱植也向全福建发布招募读书人的命令。
但只要是大明读书人,考上了秀才举人的,不管有没有当官的资质,都会活的很舒服,并不会脑袋一热,就往东番去。
不过还是有几十个读了书,但并未考上功名的人,选择了报名。
对于此事朱植并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是这些人能识字写字就行了。
这些人对他的用处,不过是教别人写字认字,若是遇到头脑灵活的,朱植会选择重点培养,没有的话,当个教书先生就行了。
除了东番卫的士兵和那些朱植特批的人,不管前往东番的是谁,做什么的,都只会有一个命运,那就是这辈子都别想再离开东番岛。
东番招募人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护卫徐德彪这时却找到朱植。
“殿下,卑职按照你的吩咐,最近一直在关注泉州城的各大商铺,不出殿下所料,最近果然有一些人正在打听肥皂的消息。”
朱植沉思片刻,点头道:“这个消息比本王预想的还要早来一些。”
他打开桌子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封信,交给徐德彪道:“德彪,将这封信交给荣氏商行的荣秉佑。”
经过长时间对荣秉佑的暗中打听考察,朱植觉得这个荣秉佑算是一个守规矩的商人,与荣秉佑合作是经过朱植深思熟虑的结果。
徐德彪拿着信件,立刻出了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