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若璟十一岁时,陛下终于准备好要对镇国公府动手了,公孙敦和似有所感,特意携族亲去宫中见了皇后一面,请皇后出手,想办法保下公孙一族,否则将来太子无母族依仗,必坐不稳那储君之位。
皇后明白其间的利害干系,便去求了陛下,可陛下却不见她,只给了她一份罗列着镇国公府三十多条罪状的折子。
皇后不敢置信的看着折子,她不知这折子中的罪状有几条是陛下杜撰的,她只知这些罪状若是公布天下,那么天下不仅再无镇国公府,或许连太子的储君之位也要被牵连。
她已经失去了太多,却不想让本该属于儿子的东西,再被他人夺去。
于是,她拿着折子回了中宫,她梳洗打扮,收拾妥帖,她让管事太监去找陛下,求见自己的两个儿子。
陛下不知皇后已有死志,否了皇后此时想要面见两个儿子的请求。
皇后很伤心,但也无可奈何,她已经失去了所有能与陛下谈判的筹码,只剩下了自己的命。
她想用自己的命赌一次,搏一个儿子的未来和母族的退路。
她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太子已经在若璟的掩护下,偷偷的溜出了承乾宫,正朝她的寝殿赶来。
可太子到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皇后已经服下了毒药。
对她来说,能再见太子一面是幸事,是了却遗憾,可对太子来说,目睹亲生母亲在自己面前慢慢死去,却是一件残酷至极的事。
没人知道皇后在弥留之际跟太子说了什么,只知道陛下在皇后的榻前痛哭悔恨时,太子一个人出了皇宫,去了趟镇国公府。
当天,公孙敦和认罪自戕,镇国公府所有在朝为官的族人一致上了辞官的折子。
然后,太子亲自把国公府众人辞官的折子和公孙敦和写下的认罪书,带去了陛下面前,并当着陛下的面,在皇后的灵前,亲口念了那封认罪书。
陛下放过了镇国公府,准了国公府众人请辞的折子。
皇后死了。
太子保住了。
国公府也保住了。
这件事对太子和陛下的影响都很大。
自此以后,太子再不曾索求过任何外界的助力,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他只相信自己,也只相信自己培养的人。
同时,他的性格开始变得表里不一起来,明明面上宛如佛子一般仁德和善,内里却如修罗一般残忍又果决。
那么陛下呢?
陛下把所有对皇后的感情和愧意都转嫁给了两个儿子。
皇后什么话也没给他留,可他还是明白了皇后最后想要的是什么。
他专心的培养太子,给他铺路也给他设障,把他养成了最合适接替皇位的人。
但人心是最不可控的,太子看起来是合适那个位置了,可也发展出了许多会毁掉天下的特性。
陛下已经察觉到了太子内心越发残暴冷厉的事实,也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就像是越堆越多的炸药和越来越短的导火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导火索离炸药也越来越近,当导火索上的火芯子触及到炸药之时,那么祸及的便不只是皇族,也可能是天下。
陛下首先是天下之主,其次才是一个父亲,他不仅要为天下考虑,还想为儿子们考虑。
他知道他活着的时候多少还能克制着太子,让他维持住慈和的假面,可一旦他死后,太子上面就再也没人了。
从近几年他对政敌的残酷杀伐就能知道,他不习惯像陛下一样端水,而是喜欢把碗直接掀了,这也就是说,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挡过他道的人,同时,他也不会把任何人看在眼里。
此乃为君者之大忌,一不小心就会断送大晋的江山。
那么,找到或者培养一个在自己死后还能克制住太子的人,这或许就是陛下此时最着急也最想做的事。
很不幸,目前最可能克制住太子的,却是长大了的,太子的亲弟弟若璟,另一个让陛下珍视的孩子。
虽然若璟与太子之间的对抗,或许是陛下一手促成的。
但促成局面之初,他或许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