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伍,小伍,有人找你。”年大妈敲了敲门,杨谚开门一看,居然是师兄李祝。
“诶,年大妈谢谢您,这是我师兄。”杨谚忙感谢道,年大妈这既是给李祝引路,也是为了避免有什么生人进来,实打实的热心肠。
又谢了年大妈两句,杨谚把李祝请进屋来,就听李祝感叹道:“小伍,杨大爷可够宠你的,瞧瞧这新桌子,够扎实的。”
杨谚把李祝让上了座,又给他倒了杯水道:“师兄担待,我这刚收拾完,没热的,都是凉白开。”
李祝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语气郑重了三分道:“找你是有正事的。”
“就是你那个酒,周家还要,老价格,而且还找了师父,下周日出趟厨。”李祝低声说着,师父教过,勿以主高而声高,不要因为请你做饭的主家地位高,你就高声炫耀,师弟这不比师傅那,人多眼杂,可不能给师弟招灾。
一个厨子,手艺才是自己真正的靠山。
杨谚听罢问道:“这是又要大宴?要多少酒啊。”
李祝左右食指相互交叉,比量了一下道:“至少十坛,越多越好。”
杨谚沉默了下去。
一开始的五坛,随后的六坛,现在又要十坛,量太大了,哪怕按三斤粮产一斤酒的比例。
一坛酒足有三斤,自己这不到二十坛酒,就得用近二百斤粮食酿酒,这还都是往少处算呢。
多亏之前还没使用票证制度,要不然自己粮食怎么来的都解释不清,想到这,刚躺在床上才生出来的那种混吃等死的满足,一下就消失不见了。
此时杨谚才惊觉,原来自己最大的马脚是之前随手从加工坊拿出来的酒。
他无从考虑其他,先得把这边的漏眼堵上,便摇头道:“师兄,酒已经没那么多了,顶多就五坛了,一年也就产那么多。”
李祝听到杨谚只能提供五坛酒了,点了点头,他就是個跑腿传话的,把情况记下告诉周家就行了。
他又道:“这次只有咱们一门过去,三师兄又不在京,所以师傅让你多备几道菜。”
“几道?”杨谚问道,这个可不能马虎。
“有你的四道,还有我一道。”李祝学徒二十来年,终于能上灶做菜了。
杨谚闻言忙恭喜道:“师兄,看来你出师之日不远啊。”
李祝有些不好意思道:“师弟你前些日子跟师父学习的时候,我都在旁听,师父说我有长进,才让我出菜的,所以还是得谢谢你。”
杨谚忙着推脱,李祝却直接道:“记得这两天就把需要的菜写出单子来,这次人家说了,不必求贵,也不用求精致稀奇,味好量大家常就行。”
说着李祝就直接起了身,告别道:“行了,消息传达完了,我就走了。”
他拦住想要送他的杨谚,悄声道:“我这周回村抓了一窝兔子,我留了俩给孩子玩,剩下的你回头都拿走。”
他一向是个念恩的人。
........................................
新住户入院,像是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引起阵阵涟漪。
三大爷把布兜子递给三大妈,喜滋滋道:“看看人家给的什么好东西,回头你买菜用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