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照明质量堪忧,木质灯杆上两个角铁支撑一个蓝面白底的搪瓷盘当灯罩,灯罩下面安装白炽灯泡,照明很差,灯泡又脆弱。
路灯即使昏暗,但也是照亮一方,偶尔还有几个路灯下盘踞着不愿早回家的男人们下象棋、打扑克。
一路上杨谚跨马加鞭,紧赶慢赶终于赶在落锁前回了院子,倒座房的马大爷正要关门呢。
四合院的前庭一共是两间门房,和三间倒座房,分列在大门的两边儿,却拢共只住了年大妈和马大爷两家。
马大爷无儿无女,孤老头一个,倒有个侄女经常来看他,所以只住了一间倒座房,余下的两间倒座房到现在都是空着的。
大院的钥匙就由这俩大爷大妈轮流掌管,一人一周,负责开关门,还有一把富余的钥匙,是在三大爷那保管。
马大爷,原名马全,在杨谚看来,可能是个有洁癖的人。
来院子送鸡蛋的时候,杨谚也看到过马大爷的屋里,没有独居老头的邋遢,一切都料理的利利落落,板板正正,还有一股子香气,没有一点儿老人味儿。
身上的粗布裤褂,虽是旧的,但总是洗得干干净净,不见一个补丁,即便在夏天身上穿着的小褂,也是整洁利落,不像其他男的,天热就光膀子。
每半个月都有个剃头匠上门给他理发,一次八分,但马大爷总会给一毛。
后来听年大妈念叨,这位马大爷以前似乎是在谁的府里当仆人的,主人家看他年龄大了,就让他退休了,但每个月还会给一些钱。
“马大爷好。”杨谚先打了个招呼,然后拎着滑板车蹭进了门缝。
“诶,好好,我看你屋里没点灯,还以为你回辛寺街了呢。”得益于杨老爹第一天的宣传,院里的人都知道,杨谚的家在辛寺街,离这儿不远。
杨谚解释道:“去了趟书局,买了两本小人书。”
人设打造,最忌讳前后不一。
马大爷也没歧视小人书不是正经书,现在只要识字就能胜过不少人了,于是他随口问道:“什么书啊。”
杨谚从口袋里把书掏出来道:“您掌掌眼。”
马大爷是尤其的喜欢孩子,平素无事就会在胡同口拢着一群孩子讲《三国演义》,杨谚之前碰见过,有小孩儿让他讲《水浒》,他就会说那是一本讲造反的坏书,“新脑子”们不讲规矩,少不看《水浒》都不懂。
所以多少次碰见,他讲的一直都是《三国演义》,可见他对其的喜欢,在杨谚看来,这两本三国小人书也算是投其所好了。
没想到马大爷接过书,看了两眼竟是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