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安当即下令,让二十人分为两组,宋文和正各自统领一部分。
齐国老兵也做出相应变化,分为两部分,继续陪练。
同场比较,宋文和正的区别,顿时清晰起来。
宋文习惯琢磨新战术,崇尚进攻,从来不管敌我差距,每次进攻失败,都会不断修改进攻方式,继续充当进攻方,侵略性十足。
正恰好相反,他不断磨合,研究队伍阵型,坚守不动,等待齐国老兵发起进攻,然后见招拆招。
几轮演练下来,宋文没赢过,正也没守住,但公冶大夫已经在为他们鼓掌了。
他说:“要不了几天,正的防御,将不会被打破,他的进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果大夫亲自指挥呢?”姒安问道。
“他暂时挡不住,但总会有挡住的一天,他的天赋比我更好。”
“宋文表现如何?”
“公子若不是无人可用,最好不要任命宋文为主将。”
公冶大夫的话,让姒安摸不着头脑。
“大夫的话,我不是很理解,还请大夫细说。”
“宋文看似崇尚进攻,实则不喜欢打正仗。公子可以仔细观察,同一种进攻方法,他极少会使用第二次,说明他不是一个安于寻常的主将;
现在各国之间的战争,都是摆好阵势,正面交战,宋文一旦成为主将,免不了用其他方法,获取胜利;
这样做,固然能赢,但也会破坏战争双方,默许的规矩,一旦惹得大国恼羞成怒,不再遵守规矩,杞国弱小,必然是吃亏的一方。”
谋战派站上战争舞台,很多人觉得是《孙子兵法》问世以后。
事实上,最早有记录的,大规模使用计谋的统帅,是先轸。
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崤之战,先轸不讲武德,在半路埋伏,偷袭秦国回国的军队。
一战把秦军打得全军覆没,秦国因此元气大伤,大大延缓东出的时间。
在先轸登场以前,别说埋伏,半渡而击都是不道德的战法。
若是杞国任命宋文为主将,一开始能占到便宜,后续也能凭借宋文的本事打胜仗。
但杞国毕竟是弹丸小国,一旦引来大国的报复,开启国力对抗,再好的主将,没有国力支持,也无力回天。
这种问题,都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足以说明公冶大夫的诚恳。
姒安对公冶大夫的人品评价,又拔高一个层次。
“大夫所言极是,对于宋文的使用,我一定会万分小心。”
姒安对宋文和正的使用,已经有了初步打算。
对付中夏国家,需要讲规矩,用正为主将,打正仗。
对付莱国、莒国这些夷人建立的国家,用宋文,只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就算其他中夏国家知道杞国不讲武德,看到是对夷人使用,也会大大方方揭过。
在他们眼里,中夏国家都是懂礼之人在治理,杞国更是中夏正统苗裔,不会对中夏国家做出无礼行为。
至于,对夷人不讲道理。
不是所有中夏国家,都能放下身段,去打不道德的战争。
如果有人这么做,他们也会觉得,对付夷人,怎么做都是应该的。
他们不会因为中夏国家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而去帮助外人,谴责自家兄弟。
春秋时期的中夏国家,就是这么护短、知礼且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