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憎分明,分寸适当
人生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令自己“难堪”的情境,对此,人们可以借助于“糊涂”,“忍让”一下,不过于斤斤计较,暂时“吃点小亏”,做点“退却姿态”。这种“糊涂”,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人生。更多地维护自己。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度的衡量。否则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人们矫任切勿过正。一个人很值得称道的优点也不免会伴随着不足,宅心仁厚的人可能会因为心肠太好而原则性不强,善于观察的人可能会因为明察秋毫而不轻易饶人,清廉正直的人可能会因为疾恶如仇而流于偏激,只有在发挥自己优点的同时又能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个人,做到爱憎分明并不容易,而做到分寸适当就更加不容易了。对待小人的缺点和过失,我们常常心生憎恶,不去教育,那么小人依然还是小人,或者是连人带事一起批评,而不是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对事不对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伤害了小人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了改过自新的信心。所以,洪应明认为,与其批评一个人,还不如真正去爱一个人。而对待比自己地位、声誉高的人,-般人都会去以礼相待,在这种情况下,最难做到的是礼节有度,而不是恭敬过度,甚至流于奉承谄媚,所以这一-切在度的把握上很重要。
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各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忽然-阵怪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却大声向各人说:“寡人今晚,就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摘下来痛饮一场。
于是百官把帽子摘下,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这怎么会是宴会的本意呢?”
听完后,许姬方服了楚王装糊涂的用意。后来,在楚庄王伐郑的战斗中,有一健将独事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源邓的都城,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摸许姬手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