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关于杜伯之死,有几种说法,另一种与上述截然相反的说法是周宣王听说女子祸国,杀了大量女子,连女婴也不放过,杜伯劝谏失败被杀;还有第3种说法是,周宣王喜欢游猎,疏于政事,杜伯劝谏,惹得周宣王不开心,奸人趁机谗言挑拨,于是杜伯被杀,总之都是无辜冤死。
刘氏第51世,杜伯的儿子杜隰xí叔,因害怕连坐,逃往晋国,此时的晋国本质就是之前唐叔虞被封的唐国,在他儿子姬燮即位后将国号从唐改为晋,并且迁都太原一带。晋国封杜隰叔为士师,士师在春秋时期属于秋官司寇下面的执法官员,掌管禁令、狱讼、刑罚等事情。杜隰叔干脆以自己的新任官职为氏,改为士氏。到儿子士蒍时成为晋国的重臣,主持制订了晋国的刑法,到刘姓54世时,杜隰叔的曾孙士会被封范邑(今河南范县),史称范武子,后世子孙又以范为氏,自范武子开始,范氏长期世袭担任晋国上卿,与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一起组成晋国身份显赫的六卿家族。
综上所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49年,刘姓第56世士氏第6世范宣子范匄gài,在晋国迎见鲁国来的穆叔时,谈到何为不朽这个话题的时候,才有下面这番话: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译文:从前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尧),在夏朝时是御龙氏(刘累),在商朝是豕韦氏(刘泳),在周朝是唐杜氏(刘树鸿),如今中原会盟由我范氏来主持,这是不是所谓的死而不朽?
只是后来刘姓士氏在晋国发展到第8代(刘姓第58世)范昭子士吉射的时候,在六卿争权中与中行氏一起落败,被迫离开晋国,逃往齐国。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去世,临终前遗言想把王位传给太子夷皋,但是夷皋还是个婴儿,晋国连续多年国君之争导致国家动荡,把持朝政的赵盾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君王太年幼,所以打算物色一个年长的君主,取代婴儿太子夷皋,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寄居在秦国的晋襄公之弟晋公子雍,另一个是寄居在陈国的晋公子乐,综合权衡之后觉得还是迎回公子雍更好,可以修复晋国和秦国的关系,而且今后晋国的霸业延续还可以得到秦国的支持。于是赵盾就安排士会去秦国迎回公子雍。
秦国秦康公很乐意护送在秦国长大的公子雍回去当晋国新国君,这样一个亲近秦国的国君是有利于秦国的,但是没想到赵盾后面却变卦了,因为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天天找晋国的满朝文武,甚至跑到赵盾家里去哭诉太子有什么错,你们为什么要违背先王意愿?赵盾担心太子长大后怪罪于他,所以最后变卦了重新立太子夷皋为晋国新国君,也就是晋灵公。
结果就在秦国派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去晋国即位的路上,在令狐(山西临猗)遭遇了晋国的伏击,秦军惨败,公子雍乱军中被杀死,史称令狐之役,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赵盾背秦事件。士会本来被派来迎接公子雍回去即位的,结果发生这种变故只好跟着秦军返回秦国。此后7年士会一直待在秦国,直到公元前614年,晋国觉得让士会待在秦国不利于晋国,设计通过魏寿馀诈降秦国,将士会蒙骗回晋国。
刘姓第55世,士会的次子士雃jiān留在秦国,改回刘姓,改姓后叫刘轼,这一支就是士姓刘氏,至此姓氏合一,这支刘姓支脉的后代中,出现了汉高祖刘邦,刘邦是刘姓第75世,刘轼第20世孙。正因为刘邦及其后长达400年的汉朝,才让刘姓开枝散叶逐渐发展壮大,至今成为人口排名第4的大姓。这一支刘姓才是如今广大刘姓中最主流最正宗的一支。
(刘轼之时,刘姓依然为留或镏字。直至后裔留清,为避秦祸,改留为金,后改刘,所以从留清之始,方有刘氏!三姓共族于留清也,留清才是祁姓刘氏得姓第一人,非留累也)
最后对祁姓刘氏做个总结:
1.血缘始祖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生于伊,迁于祁,封于陶,改封于唐,都于唐。
2.祁姓刘氏1世祖刘源明,被舜帝封于刘(河北唐县),后世从此以刘为氏。
3.刘姓得姓始祖刘累,刘氏第18世,御龙氏,逃到鲁县(河南鲁山县),后世以刘为姓
4.商朝初期,刘姓第21世刘泳(咏)被封在豕韦国(河南滑县),称为豕韦氏。
5.商朝末期,刘姓第40世刘树鸿被改封在唐(山西临汾翼城县)。周朝初期,刘姓唐国叛乱被周成王所灭,迁封至杜(陕西西安东南),成为刘姓唐杜氏。
6.周宣王时期,刘姓第50世第7任杜伯杜平浓被冤杀,杜平浓之子杜隰叔逃亡晋国改为士氏,逐渐成为晋国六卿,在晋国传8代后争权失败逃往齐国。
7.刘姓第55世士氏第5世的士会次子士雃(刘轼)质押在秦国改回刘姓,刘姓氏合一。
8.刘姓第75世暨刘轼第20世孙刘邦,建立汉朝,让刘姓开枝散叶,遍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