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轧钢厂,又名京都第三轧钢厂。
据说原先是一个大资本家的私营工厂,不过那时候工厂还不大,只有千把来人。
但随着公私合营改造的展开,轧钢厂也慢慢发展,期间,兼并和吞没了周边不少的钢铁和制造厂。
多年下来,如今的第三轧钢厂已经发展到了近万人的巨大规模。
有自己的工人医院、工人子弟小学、保卫部、技术部、后勤处、医务处……五大车间,四个食堂。
体量着实不小。
李卫冬跨过东直门外,顺着道一路直行。
很快,就看到了轧钢厂。
门口处,荷枪实弹的几名保卫站在那里,目光如电般扫过来往的人。
这年代,这种万人的国营大厂基本都是厅级的单位,其保卫科大多都是退伍转业的军人。
他们和警察一样,都具有执法权,甚至随身都携带着枪支,必要的时候有权利击毙任何一个人。
李卫冬暗暗惊异,这年代果然不一样。
“真厉害。”
面上平静,李卫冬十分自然的走进厂内。
走过车间和食堂,李卫冬顺着记忆来到了技术部的楼下。
技术部,也可以叫做技术科,和保卫科一样的称呼。
整个技术部(科)分为三个部门,也就是三个科。
一科、二科、三科。
三个科室,分别负责不同的项目和类型。
其中一科主要负责图纸设计和修改,也就是工艺改良,这方面对专业的要求很高,所以符合的人数最少。
直到如今,一共也只有20个人。
二科负责机械整修和一部分的工艺改良实践,也会兼职图纸修改,这人数最多,一共41个人。
三科负责车间的工人指导和机械维护,仪器仪表检测等,要求的都是熟练度高的老员工,一共26个人。
加起来一共87个人,这就是整个技术部的全部技术员了。
而整个技术部,都隶属于‘总工’管理,他就是技术部的头头。
其下是三大科长。
然后才是各个科室小组的组长。
这就是整个技术部的架构。
“我是一科,三组的。”
李卫冬回忆着原主留下的信息,心中自语。
整个一科,总共就20个人。
每组人数约莫六七个。
其中一组二组都是七个人,已经满员了。
他因为是一年多前才来的,所以被分到了第三组,如今第三组人数最少,包括组长在内,也只有6个人。
甚至有一个,还是今年新来的,一个高中毕业、顶岗过来的实习生。
李卫冬顺着记忆中的信息,慢慢的来到了一科三组的办公室内。
此刻,整个三组的办公室内一个人都没有,他来的最早。
“这就是我的工位,我的办公桌。”
他看到了记忆中熟悉的位置,顺着就走了过去,然后坐下来将办公桌上的东西收拾了下,再将挎包打开取出里面的图纸。
这些图纸是他的工作任务,这几天就需要交给小组的组长。
不过组长还没到,不急。
“不知道科长来了没有。”
“记忆里,这位一科的科长似乎每次都是来的最早的一个,可能比我还早就到了。”
一科的科长姓陈,叫陈绍,如今38岁,清北毕业,是一位7级工程师,同时兼任一科的科长。
平日里一副大忙人的形象,很少看见他出办公室,似乎不是在办公就是在办公的路上。
不过陈绍工作认真,而且一有时间就会过来指导一科的人,很是负责,整个一科大部分人都被他指导过一二。
李卫冬也不例外。
甚至原身之前租住的地方,也是这位科长神速的安排好的。
他就是李卫冬的直系领导。
而剩下的两个科室之中。
二科的科长叫魏成龙,44岁,据传是工业部调下来的,懂一点技术,在二科中很得人心,通俗点说,就是和基层打成一片,很有手段。
而三科的科长叫赵立春,今年46岁,是原轧钢厂私营时期的技术指导。
轧钢厂没有公司合并前,手艺不错,对于仪器仪表都比较擅长,是个老技术工了,在三科之中也是如鱼得水,颇受三科中的那些老技术员们的拥趸。
最后就是大boss总工。
总工姓余,名叫余千河,已经有50多岁了,是公私合并的时候,工业部从哈工大调遣过来特派专家,5级工程师。
妥妥的技术大拿,受厅级待遇。
就算是厂长看见这位余总工,也要客客气气的。
不过李卫冬记忆中很少看见过他,一年见不到几次,似乎这一位非常的忙碌。
“咚咚咚~”
李卫冬走到科长的办公室前,敲了敲门。
“进来。”
李卫冬推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