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三年十二月初六,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人们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在代王顾延宗的率领下,大夏海军如钢铁洪流般驶向京城,他们押送着齐帝高孝瓘以及齐国宗室、后宫、文武大臣共计三百六十七人,还有代王拓跋嗣及其随行的十九位文武大臣。
这些战俘被绳捆索绑,神情萎靡,昔日的威风荡然无存。
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百姓们听闻齐、代两国君主被俘献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纷纷涌上街头,互相传递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时间,京城内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献俘仪式定于太元三年十二月初十举行,为了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兵部官员按照献俘流程精心筹备。
十月初七,一份露布(捷报檄文)被快马加鞭地送至女帝林雨柔手中,这些露布详细记录了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果实。
紧接着,礼部发布告示,通知文武百官身着朝服,并邀请坊、厢、里的里正或是德高望重的乡绅、老人前来参加这一盛大的献俘典礼。
在大典前一日,宫廷内官们忙碌不已。他们在午门楼前楹的正中位置设立了御座,以彰显皇帝的威严。
而在大典当日的寅时,城卫军们精神抖擞地在午门前的御道东西两侧排列整齐,设置起威严的仪仗。
东方是刀枪林立,密密麻麻的武器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西方则是旌旗飘扬,五颜六色的旗帜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宫廷内负责礼乐的教坊司在仪仗之南按照东西两侧陈设了盛大的音乐表演,乐师们整齐地排列着,面向北方而立,准备用美妙的音乐为大典增添喜庆的氛围。
负责国家典仪的鸿胪寺在汪宣礼的带领下,在午门前设置了两名赞礼官员,他们分别站在东西两侧,相向而立。
在午门前的东侧,还设立了一名承制官,他面朝着西方,静静地等待着仪式的开始。
在承制官的南侧,另外设有一名宣制官,同样面西而立。
文武百官以及被邀请而来的客人们,恭敬地侍立在午门楼前的御道南面,按照文东武西的顺序排列成整齐的队列。
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神情庄重,显示出对大典的尊重和敬畏。
在午门前的御道东侧,摆放着一张用于放置露布的大案,旁边设有一名宣展官和两名展示官。他们将负责展示和宣读露布,向众人传达重要的信息。
刑部的献俘官位于午门前御道东侧稍南的位置,面朝着西方而立。这些献俘官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将把战俘带到大典现场,接受皇帝的检阅。
献俘将校由顾延云、顾兴文、顾兴婉等人领衔,他们整齐地站立在午门前御道西侧稍南的地方,面朝着北方,展现出威武雄壮的气势。
在大典的御道之南稍东的位置,还特别设有专门进献露布的官员,他们将把露布呈献给皇帝,以表达对国家胜利的庆贺。
整个场面布置得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共同迎接这一盛大的典礼。
今日的献俘仪式,庄严肃穆,充满了正义与威严。
天边初露晨曦,冬日的阳光如诗如画,照耀在庄严的大夏太庙之上。
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石铺就的庙堂地面,泛起淡淡的金色光辉,仿佛给这座古老而神圣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营造出一种既肃穆又神秘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