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过去了,临安城内的天气,也渐渐地开始转凉了起来。
今天是八月初二,也是赵秋霖要去太学报到的日子,所以他一大早就起来了。
在洗漱完了,穿戴好杉帽(学生装),并吃过早饭后。
赵秋霖先是向自己的老爹告辞,然后在小福的带领下,俩人骑着马,往城北纪家桥方向的太学去。
太学作为古代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早在西周时便已有了这个概念,后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学虽然几经沉浮,起起落落。
但是,其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宗旨则是始终不变。
高宗南渡后,于绍兴十二年重建太学,而复建太学的选址,就在纪家桥东,岳飞的旧第基础上所扩建。
此时呈现在赵秋霖眼前的太学,其规模宏阔,舍宇壮丽。
在太学偏西侧,还建有大成殿。
殿门外立着象征威严的二十四戟,走入殿内可以看到供奉着的孔子像,以及配享在旁的,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名学生,统称为十哲。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屋里,还有彩画的七十二贤,和前朝的贤士公卿的画像一起从祀。
这些先贤里面,有些是赵秋霖之前了解或者听说过的,还有一部分则是第一次听说,于是他就在那里多参观了一会儿。
从儒家色彩浓郁的大成殿出来后,赵秋霖回到校门口,在那等他所熟知的两位同学出现,好让他们带自己进教室,要不然靠自己的话,怕是进教室的门都摸不到。
赵秋霖等呀等,来上学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就是还没看到杨云飞和曹子仁。
终于!在快要望眼欲穿的时候,杨云飞迈着轻快的步伐出现了。
赵秋霖上前热情地向他打招呼道:“云飞!我可算是把你给等来了。”
杨云飞没想到赵秋霖会在今天来到太学,因为赵秋霖上次在西湖的时候,只是说想回来上学,但也没说具体是在哪一天。
于是杨云飞显得有点惊喜的样子说:“秋霖!你今天决定来上学啦?”
“是的!我平时整日待在家中也是无聊,所以倒不如尽早来这里。”
“好,好!那我们一起进去吧,子仁今日有事告假不来。”
“喔!难怪,我说怎么等了这么久都没看到他,按理说他应该是会比较早到的。”
“怎么?你很早就来了?”
“是!我今天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后就和小福一起来了。”
“原来如此!”
杨云飞带着赵秋霖走了一会儿后又说,“秋霖我们往左拐,那屋子便是你往常上学的养正斋。”
赵秋霖跟着杨云飞来到养正斋前,只见门匾上题有大大的“养正”二字。
此时养正斋的大门敞开着,有三三两两的人往里面走。
杨云飞带着赵秋霖步入了养正斋的大厅,大厅左右列位相对的摆放着矮书案,现在差不多一半的书案上都坐有学生了。
杨云飞是认得赵秋霖座位的,于是把他带到了座位上,等赵秋霖坐下后,杨云飞对他说:“秋霖!这便是你的书案了,以后你只管坐在这读书,我先告辞了。”
“告辞?云飞你要去哪里?”赵秋霖问道。
杨云飞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养正斋是你们‘上舍生’读书的地方,我是‘外舍生’我现在得回去观化斋了,那里才是我读书的地方。”
原来,太学生共分为三等,第一等是“上舍生”,第二等是“内舍生”,第三等是“外舍生”。
杨云飞因为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还比较调皮,虽然是和赵秋霖还有曹子仁入学时间差不多,但一直都还是“外舍生”。
赵秋霖此时还不清楚其中的区别,但也能从杨云飞的语气之中感觉出,“上舍生”是要较“外舍生”来得更高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