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鱼笑着摇摇头,并不作答。她回想起自己反反复复诵读过的那本《清源诗集》,虽然已经在济宁府大火中烧毁,可那里每一句话她都还清楚的记得。在那书中的最后一页的空白宣纸上,也不知道是谁,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尝读靖节先生之语,常歆羡其成文无俗韵,志气向高洁。不以豆苗荒秽为意,不以带露衣沾为念,君之所向,无非心远尔。余不及先生,尚有心心所念,虽欲远而时有挂碍之人事。只得借先生之桃源所记自名以告慰吾心,统生平所学著书以澄明自达。广德元年花尽溪手书。”
这名字原是写在《清源诗集》的最后一页,花尽溪此人便是著作这书的作者,姚英少时曾询问过祖父此为何人,可祖父却笑而不答,姚英也查阅过不少典籍,也不曾有过此人的记载,过了许久,她也就不在追究此人来历了,只是偶尔有需要,隐姓埋名之时,借此名一用,倒也方便。
母女俩手脚麻利,一锅饺子很快包好,一半叫老孙头给放到外头的窗台上冻住,一半下了锅,热水翻滚着饺子,不一会儿两盘腊肉水饺便上了桌。老孙头拿出自己珍藏的酒酿,倒好一小杯,小嘬了一口,感慨道:“咱们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年!”孙小鱼也开心地吃着亲手包的饺子,她知道这也许就是跟老孙夫妇在一起最后的时光了。
春节才过,除夕下的雪虽然不厚,但也将下山的山路盖住了不少。老孙头早早地起来除雪,而孙小鱼在屋子里收拾着自己的行李。她来时不过是只有一把铜制钥匙,一个祖父生前的印信,一张白绢手绢,和王氏交给自己的那个玉佩。她细心地用红线将几件东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收好手绢和银票,拿着老孙婆子给她准备好的包裹。
“丫头,这里面,娘放好了柿饼,嘴馋了就吃两口。还有银两一定要收好,在外头尽快找到家人,别去那些人少的地方,不安全。还有啥来着?”老孙婆子不放心地跟在后面嘱咐道。
“娘?”孙小鱼回头瞧了瞧老孙婆子不舍的表情,她张开双臂抱住她,低声说道:“娘,我走后,我那件烧坏了的衣衫您给烧掉吧,别舍不得。”
“哎,好的!”老孙婆子颤抖着说道,她强忍住泪水,看着即将远行的女儿,捋了捋她额头上散落的头发,说道:“走吧,要是得了空,回来看看我们老两口。”
“哎,娘,您放心吧。”孙小鱼背上行李,带上准备好的毛皮帽子,老孙婆子缝制的皮袄子十分暖和,走出房门也不会觉着冷。她拿着老孙头给她做的骨哨,一吹,长风便从雪地里头跑了出来。
老孙头摸了摸长风结实而健硕的身躯,喝道:“你这畜生,照顾好小鱼啊!”
长风似是听得懂一样,用鼻子蹭了蹭小鱼的手,小鱼也蹲下来摸了摸长风的头。老孙头把自己存的皮货挑了些好的,从库房里拿出来。
“拿着这些,下了山换些钱也好,给自己缝制些穿戴也好。留着吧。”
孙小鱼知道这是老两口的心意,便也不再推辞。她顺着老孙头铲出来的雪路,快步下了山,老孙夫妇站在门口看着女儿远去背影。他们这辈子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女孩,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百年入土为安之后,这座小小的土房被修建成了巨大的陵墓,他们二人的排位在此常年受香火供奉。他们更不知道的是,他们一次小小的善良的举动竟改变了整个天下,而他们的故事更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