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最大的因素就是土地问题。
立国前期,人人有土地,人人有饭吃。
但是随着大量土地兼并到乡绅贵族手中。
国家税收开始快速减少,农户的税负逐渐加重。
遇到灾难年时,无法生存的农户就会揭竿而起。
“因此,我们要土地全民化,将来无偿把土地划给农户耕种。”
“均田地,禁止土地买卖,土地实行一税制,只需十缴一。”
柳子益接着说道:
“取消手工业者和商人等地位低下之人的不平等地位。”
“要让齐国所有人的地位相同,取消贵族阶层的特权。”
王朝更替第二因素是皇权过大,不是所有继承人都是贤君。
因此柳子益计划将来的齐国要以律法治国。
国家政体采取君主立宪制。
皇帝把除军权外的治理权,授权给“内阁”。
内阁下设总理院管理政务,立法院负责立法,执法院负责执法。
而丞相是内阁的最高官吏。
“当然,会限制皇帝对其他国家用兵的权利。”
“对外用兵必须得到内阁同意。”
柳子益为什么要采取君主立宪制?
因为皇帝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无论什么事,好像都需要你拿主意。
实则是群臣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是陛下拍的板,不是我的错”。
一帮老家伙整天算计你,想想都头疼。
“还地于民、还政于民,以法治国,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齐人的支持。”
柳子益看着几人。
“从即刻起,取消跪拜礼,重要场合右手抚心鞠躬礼。”
“平时则以抱拳行礼即可。”
接着又把君主立宪制的思路讲给几人听。
几人虽然有的地方听不太明白,但是仔细想想觉得这样也不错。
柳子益为什么要把这些提前讲给他们?
因为:做事之前,都要先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立好规矩,才能事半功倍。
因此,柳子益要把齐国的大框架设定好,免得将来走歪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接下来,该考虑眼前的问题了。
柳子益想要找一个地方暗中发展势力。
海州这里并不合适,这里不但缺马匹和铁矿,位置也不好。
将来一旦起事,这里很容易被鲜奴军合围歼灭。
“各位,是否有适合咱们起兵的地方推荐?”
欧阳修听到后,思考了一下:
“回公子!西南的益州最合适。”
“那里的府守和守将当时直接降了,因此那里的税赋也是最重的。”
“老百姓的日子最难,对现在的官家是最痛恨的。”
益州位于群山盆地之中。
山势陡峭,易守难攻,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人口有六百多万,有驻军五万人。
离海州路途遥远,距离三千多里,走到那里需要两个月。
经过认真分析,柳子益还是决定前往益州。
“我们还是去益州合适,那里进可攻,退可守。”
余山县衙内。
县守鲜驭洛日面色阴沉地坐在上位。
下方,张权宝与几人垂首而立。
鲜驭洛日现在恨不得把张家全部斩杀。
整个县勇死亡大半,上面如果怪罪下来,自己要承担管治不力之责。
官帽都有可能不保。
之所以现在不动张家,是觉得张家现在还有用处。
“此事我已经上报州府,如何处理,由上面来定夺。”
“同时请求派兵来剿匪,到时剿匪的费用你张家责无旁贷。”
张权宝听后,一句话都不敢反驳。
只是连连点头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