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家三口怎么种的完?当然了,这老伯能有这么多的土地也说明当下唐朝的均田制还是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他记得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户口为二百九十万户,只是隋代极盛时的三分之一,按照平均每户四五口人来算,也就一千万左右的人口,这么少的人口,土地平均分配下来确实不少。
现代社会,全国十几亿人口,赵子卿家总共也就得了二亩二分地。
东汉末年得的时候,全国人口还保持在五千多万,近六千万。当三国后期的时候已经不足一千万了,之后东西两晋,南北朝都处于战乱中,人口增长极慢。
隋朝人口虽多,但战争也多,人口流失非常严重。
“是啊,我一家三口没日没夜的耕作,也耕不完。”老大爷斜靠在地埂上,说。
赵子卿陷入沉思之中,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
“有没有想过提高耕作效率呢?”赵子卿疑问道。
“怎么个提高法?”老大爷问。
赵子卿看了看老大爷家耕地的农具,脑海中再次陷入到了沉思。想要提高耕作效率,必须在生产用具上下功夫,用现代的话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张顺、王龙二人见自家大人在想事情,不敢打扰。
心中却是想,自家大人完全就是个书呆子,哪里懂得生产耕作?恐怕只是为了装装样子。
看来,赵子卿在这些人心里的印象还是很差啊!
老大爷看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便站起来说道:“小伙子,老头我去犁地了,你慢慢想吧!”
赵子卿恰好回过神来,闻言,不禁笑道:“大伯别急,我有一法可提高耕作效率,而且使用起来灵活方便,省时省力。”
老大爷闻言,不信,但还是顾及赵子卿的面子,笑着应道:“小伙子你有何办法啊?”
“爹,你别听他瞎说了,还是赶紧犁地吧,要不然今天的活又干不完了。”老大爷的儿子嚷嚷道。
显然,他也不信赵子卿有办法提高耕作的效率,毕竟他们干了几十年,天天跟种地打交道,都没想出办法来,赵子卿一个没种过地的书生能有什么办法?纯粹是在耽误他们的时间。
赵子卿有些尴尬,自己好歹也是个县令,竟被一个小伙子鄙视,而且还是当着自己下属的面。
但他也没多去在意此人的话。而是说道:“可以改用曲辕犁。”
“曲辕犁?”老大爷闻言一愣,随即摇头笑道:“小伙子,老头我种地几十年了,用过的犁也不在少数,但就是没听说过你所说的曲辕犁。”
张顺、王龙二人一听,也忍不住想笑。
心说自家大人为了保住颜面,竟然胡扯出什么“曲辕犁”来,脑子秀逗了吧?
赵子卿闻言,心里有些想笑,心说你要是听说过曲辕犁那就牛掰了。
这标准的曲辕犁乃是唐代后期才出现的,而且最早出现的地方还是江东一带,现在才是贞观元年,老大爷没听说过很正常。
“曲辕犁就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把原来的直辕改为曲辕,长度上取个适中就行。”赵子卿详细介绍了一下曲辕犁的原理构造,随即又说道:“这样的犁,耕地时回头转弯灵活,起土轻松,效率也很高。”
“不可能的,小伙子,如果当真这么简单的话那早就有人想到了,哪里等到现在?”老大爷当即就反驳说道。
“行不行,得试试才知道,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伯你说是不是?”
老大爷一听,虽然没听懂赵子卿的那句名言,但意思还是懂了。
只是他现在没那么多心思和赵子卿来讨论曲辕犁,他还得继续忙他的事情,所以他直接将赵子卿打发走了。
张顺、王龙二人跟在他身后,面面相窥,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赵子卿对于这样的反应并没有感到恼火,离开原地后,他让张顺、王龙两人先行回去,给他找来木匠。
自己则是继续朝南而去。
他还想再转转,看看这些民众,考察一下目前他们最需要官府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他才能把龙门县这个地方盘活。
“咦,姐你看,那人好面熟。”在距离赵子卿二三十丈远的农田里,一少年遥指着赵子卿对身后的绿衣女子说道。
绿衣女子正是柳冰儿,闻言,抬起臻首,正好看到赵子卿在路边观望。
“除了是咱们县的县令,谁还能这么闲?”柳冰儿有些鄙视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