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凝重而充满期待的气氛中,大瑞帝国的内阁会议悄然落下了帷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激烈辩论,每一位阁臣的心声汇聚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全票通过,那项震动朝野的“攻蜀之略”正式被赋予了执行的使命。
消息一出,朝堂之上,风云变色,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即将征战的肃杀之气。兵部尚书罗士信,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决绝,仿佛已预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罗士信深知,此役非同小可,不仅关乎国家疆土的扩张,更是对大瑞军力与智谋的一次严峻考验。于是,他即刻着手,精心策划起攻蜀的每一个细节。夜深人静之时,他的书房灯火通明,地图铺展,笔走龙蛇,每一笔都凝聚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与周密部署。
他深知,蜀地山川险峻,易守难攻,故而制定的战略需灵活多变,既要有雷霆万钧之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突破敌防,又需细水长流之谋,利用地形优势,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罗士信更是亲自挑选将领,调配兵马,力求将每一分力量都发挥到极致。
在他的精心筹备下,攻蜀的大计逐渐成形,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缓缓展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一切,都预示着大瑞帝国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
贞观元年盛夏六月,天际湛蓝如洗,皇命如炽日般不可违抗,大瑞皇帝于乐运筹帷幄,决意以雷霆万钧之势,兵分两路,誓要荡平西川。北路大军,在北路大将军高先直的凛然率领下,犹如一柄出鞘利剑,直指西川心脏,三万步骑精锐,自凤州浩荡而出,沿着碧波荡漾的嘉陵江,一路南下,其势如破竹,誓要踏破山河,直捣黄龙。
而东路,则由智勇双全的东路大将军郭汾阳担纲副帅,统率两万精兵,自归州扬帆起航,逆水而上,溯长江之波涛,以西进之姿,与北路大军遥相呼应,两路大军如同双翼齐飞,誓在约定之日,于成都城下会师,共襄盛举。
消息传至西川,惊起一片风云变色。孟昶闻讯,面色凝重,深知此战关乎国运兴衰,遂紧急调遣名将王昭远,授以北面行营都统之重任,领数万大军北上,誓死守卫利州、剑门等天险关隘,意图以地利之便,阻敌于国门之外。
转眼七月,暑气正盛,北路大军在高先直的英明指挥下,如猛虎下山,利州城在铁蹄与战鼓声中颤栗,终是难挡大军锋芒,城门洞开,北路军大获全胜,占据了进军成都的重要据点。此役之后,西川震动,而两路大军的合击之势,更如乌云压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将是一场决定命运的风暴。
......
孟昶,这位生于乱世烽烟中的君王,其前半生仿佛是命运之轮特意雕琢的奇迹。在中原大地风雨飘摇、群雄逐鹿的年代,他竟能凭借天险之地,稳坐一方,坐拥一隅之安宁,这不仅仅是幸运之神的眷顾,更是他初时智勇并存的明证。
然而,岁月悠悠,安逸如同温水煮青蛙,悄然间侵蚀了那份锐意进取的心志。孟昶渐渐沉迷于权力的温柔乡,忘却了天下未定、时局多变的警世恒言。他的宫殿内,笙歌鼎沸,夜夜欢宴,仿佛外界的烽烟战火与他再无瓜葛。
上行下效,这奢靡之风如同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整个朝廷。君臣之间,不再以治国安邦为乐,转而竞相攀比,以奢华享乐为尚。金银珠宝,珍奇异宝,成了他们竞相追逐的玩物,甚至连日常所用之物,如那不起眼的溺器,也被镶嵌上七宝,熠熠生辉,尽显奢华无度。
这一幕幕,若非亲见,实难想象昔日那位雄心勃勃的君主,竟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历史的长河中,孟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对于安逸的渴望与警惕心丧失的警示。在权力与享乐的诱惑下,即便是坐拥天下的君王,亦有可能迷失自我,走向衰败的深渊。
面对大瑞之军,孟昶急忙派遣心腹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李进为副招讨使等率兵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