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一带的倭寇,一下就被匪患全部给清掉了消息,自然也是传到了青州。
太子朱标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就拿着京城传来的书信来找李年了。
“你家大人呢?”
太子朱标一来到府衙,就只见一个丫鬟正在打理着一旁的花草。
“哦,是太子殿下呀,奴婢参加太子殿下。”
丫鬟见着是太子,急忙跪下来行礼。
“免了,快起来,告诉我你家大人去哪里,我有好消息要告诉他。”
见着太子殿下是问自家大人在哪的,于是丫鬟急忙道,“李大人说最近种的红薯熟了,他去地里看一看。”
“红薯?这是什么东西?”
太子还是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
“奴婢也不知道,李大人说,这种粮食能够增加收成。”
见着丫鬟也清楚是什么,太子朱标也没有再问下。而是问了一下李年去哪个村子了,得知了李年的去向后,他就让让随从跟着一起下乡了。
自从在青州和李年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太子朱标识越来越觉得李年的本事不一般了,李年除了是一个治理朝政的能手之外,好像还是一个农业专家。
原本青州经历过灾情之后,各地的农耕恢复得都很慢,但是在李年的带领下,竟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真个青州的农业变成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其中,最令朱标有影响的,还是李年搞出的那个叫什么杂交水稻的水稻,这可是让他大开了眼睛。
以前,一块地,种的水稻,收成只有一两担,但是自从种了李年的那种稻子之后,收成足足翻了三倍。
现在,几乎每户百姓的家中,都屯够了足够的粮食,全国各地来看,青州交的赋税,现在也能排进前几,为此老朱还特地夸奖了他一番,说他治理青州很成功。
现在,在这些百姓家中,他们积存的粮食,就算是再遇到这天的干旱,就算是一年不用劳作,也可以有粮食吃。
这让朱标很是欣慰。
在古代,最怕天灾人祸,有了粮食,对于干旱来说,这对青州的百姓,将不会再遭受曾经过背井离乡的那种痛苦。
想着,朱标真觉得李年这人,简直就是他父皇从大牢中捡到的宝贝,虽然父皇总是喜欢叫他毒士,但朱标更愿意称呼李年为良臣,真的,在朱标和李年的相处过程中,他觉得,就算朝中的那些权贵弟子,也很少有人能够比得李年的。
来到田地里,朱标便见着正在地里刨红薯的李年。
只见着李年一手提着小篮子,一手拿着锄头,正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拨开青藤,然后从里年掏出一个红红的东西。
正忙着起劲儿的李年,听着太子来访的声音,急忙起来迎接,他身旁一起挖红薯的几个老百姓也随他一起跪在地。
见着李年行礼,太子朱标当即就将他拉了起来。
“哎呀,李年,你和本殿下又不是第一天相处了,搞得这么客气做啥,我今天来找你,是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李年从地站了起来,疑惑道,“哦,太子有好消息?该不会是皇又要叫微臣想些坏法子吧。”
李年现在,是真怕接到老朱的圣旨了。
次献计治理匪患的问题,都还不知道结果,都还不知道那些匪患有没有去沿海一地。
要是这些匪患并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而是得了武器之后,直接回青州自立为王造反,安李年可是有十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所以,他是真担心接到老朱的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