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灶房,四面漏风,只有顶能遮雨,边上石头堆砌的灶台,一口破边的铁锅。角落里一口破了半边的水缸里快没水了,妇人弯腰拎起水桶,朝屋内招呼了声“雅儿,娘出去拎水了”。
“娘,您等等,路远,我和您一起去”屋内刘小雅放下书喊道。
“不用了,去下面村里,不比别处,你在家好好温书吧,过两日就给三儿送去”妇人说着就走了出去。
“……唉,那娘您慢点”
站在坡上看着下面的口子村,灯火渐渐的亮起,尤其最远处那一方小院,犹如启明星般璀璨明亮,那就是恩人住所吧。他爹说“逸儿娘,咱不走了,恩人在哪儿,咱就在哪儿,跟着恩人总不会错的”。
是啊,虽然他三叔和几个人几次打探都没有确切消息,但七八十号人在那儿山涧洞三四个月了无人问,县城也进不了,好些人病了那么久,突然不知从啥时候起竟然每日都有半袋粗粮,虽不多,但最起码能保证老弱妇孺饿不死,他们这些人若不是都有亲人生病,也不至于在山洞拖了几个月。有了粮,再加上每日里挖些野菜草根基本能果腹了,这还不算好,突然有一日,他三叔回来说城门口贴了告示召集全城的大夫要给他们治病,这话谁也不信,之前偷偷混进城里找过几次大夫,都被人给打出来了。但是,那日,县里突然来了好些大夫,听说治好了病每个大夫还有能领很多的钱粮。只有傻子才会信是县衙出钱出力接济他们。
自从雅儿和她自己陆续病好,他三叔就四处打听,什么消息都没有,但只有一件事比较特殊,那就是口子村来了一些人,他们到达的日子和他们第一天在山洞外拿到的半袋粗粮那天是同一天。除此之外无他。
老秀才公爹没能挺过来,等来了大夫,但拖得太久,大夫们已经无力回天了。临死前,公爹断定施恩与他们的人必定还在附近,让他们务必找到,打听清楚日后报恩。他爹和三叔,还有栓子爹,就四处打听。
原以为会有人来认领恩惠,但直到许多人病好后都离开了也毫无动静。此时,方知,原来世间真的有不求回报的好人。
一路的艰难与生死都挺过来,突然发现有人对你好,你却不知恩人姓甚名谁时居然这么难过。
虽然那位公子身边的人都没有承认过,但已经不需要在确认了,这世间有谁能让娃儿不花一文钱就读书的?而且还管吃住?
刘小雅的娘拎着水桶,快步的走着,思绪万千。
原来施恩可以不留名,既然这样,那就好好活着,等着,总有能报恩的一天。
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