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大诗人杜甫攀登泰山的五言律诗,记忆中,它是曾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一首诗,因其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广为人知,今日人们攀登山峰,好像也喜欢在群山中找到最高的那座山去攀登,站在高峰顶点,环顾四周自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望岳即远看泰山的意思,东岳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名岱山或岱宗,古代有多位帝王到泰山山顶进行封禅的宗教仪式活动,泰山所在的山东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地盘,故山东有齐鲁大地的雅称,知晓这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便好理解其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即巍峨的泰山是如何的雄伟壮观,齐鲁大地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难以尽言。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泰山自然风景,描绘泰山荟聚了千种风景,山的北面和南面分隔成不同的景象,此句表达出泰山,都在极力表达泰山之高,致使山峰南北两面不同的风景,迎着太阳这侧为阳,背面为阴,用“阴阳割昏晓”凸显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诗人望岳产生了登顶的想法,层层白云荡漾在心中的沟壑,即将投林还巢的鸟翩翩飞入眼帘,用“决眦”表现出作者看泰山缥缈梦幻的美景时,像是着迷一样需要睁大眼睛去看。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表达的意境是让大家要学习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从这两句诗看出,诗人登上高高峻的泰山后表现出来的心胸气魄,犹如这两句诗所言,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攀登高峰后可以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句诗也引领现代人,享受攀登高峰后可俯视一切的快意感觉。
《望岳》是杜甫年轻时作品,通过描写泰山气势磅礴的气息,抒发自己攀登绝顶后傲视一切的壮阔气概,洋溢着年轻蓬勃的朝气,因此这首诗成为他年轻时的代表之作,我们所学杜甫的大部分作品,显然与这首诗风格迥异,这首诗无疑是杜甫登高望远时的诗作,三十多年后,处于漂泊状态的杜甫,登高远眺后作出一首七言律诗《登高》,显然远远胜过《望岳》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年轻时,诗人充满了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中老年时,诗人毫不掩饰的诉说自己的悲凉与孤独,尽管诗人夸张的诠释了写作时的心境,不可否认的是,青年与中老年时的两种人生状态,想必也是大部分人所类似的精神状态,年轻时攀登山峰时充满着青春激情,年老时登山多是感慨良久,品读杜甫的这两首诗便见分晓。原本到洛阳应举的杜甫,却不幸落第而归,可能因为年轻尚不知日后生活和仕途的艰辛,杜甫开始了漫游齐鲁大地的乐滋滋生活,于是看到泰山巍峨雄伟的景色,攀登高峰抒发自己的朝阳气质,可想而知,年轻时杜甫不会因一时科举落第而气馁,可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攀登东岳泰山,还能热情洋溢的赞美泰山自然风景,流露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表达自己尚能登高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从这首《望岳》也可见年轻对杜甫的积极意义,当然对任何人的一生都是积极的。很多人处于杜甫作《望岳》的年纪时,尽管没有豪情壮志,但是对人生多是持积极心态的,然而人至中年,消极悲观的倾向普遍越来越明显,杜甫大部分作品呈现出来的经历及心境变迁与大部分人相似,可能是杜甫作品备受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题中的洞庭即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作为湖泊,洞庭湖与位于江西的鄱阳湖、江浙的太湖和安徽的巢湖并无二致,然而在文学上,洞庭湖却远胜过其他湖泊,唐宋时期诸多文人过来打卡并留下笔墨,却少见其他湖泊上留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早在刘禹锡之前,孟浩然在欣赏到洞庭湖美景时,写下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写此诗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引荐,不过孟浩然的履历可知,孟浩然应该是没有受到张九龄的提携,张九龄甚至可能没有一丁点回应。通过孟浩然这首诗让人明白,对于厕身朝廷高位的张九龄抑或其他人而言,不太可能引荐一个颇有才华却与自己毫无利害瓜葛的人,这也适用于在职场,不会因你有才华而提携你,所以才会让人自以为怀才不遇,不过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也大有人在,不独缺孟浩然,乃至与孟浩然交好的李白,总之从孟浩然的《望洞庭》诗中可知,人不能抱有幻想,仅仅变得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领导可能因为你有才华而对你提拔,而不能认为领导奖掖你是因为你有才华。犹记得中学期间,诗词赏析时的参考答案常是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现今看来考试有点将学生带偏的错觉,若干年后很多人大学毕业闯荡社会,猛然发现岁月蹉跎却未能在职业或事业上有所成就,“怀才不遇”成为他们第一反应中的原因,殊不知“怀才不遇”只是对境遇不如意的一种托辞。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描写自然风景的一首诗,其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作者看到的洞庭湖水色和秋月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时如同未打磨的镜子,两相和和镜未磨形象贴切的表现出洞庭湖风平浪静时,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有一番朦胧之美,勾勒出秋夜明月里洞庭湖天水一色的相和画面。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从近看洞庭湖的湖光山色的景象迁移到君山处,在浩辉银色下,洞庭湖上君山显得越发青翠,洞庭护水越发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的望去犹如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令人十分喜爱的青螺。曾经在晴日里游览过离家乡不远的鄱阳湖湿地公园,湖的四周也是青翠的小山环绕,湖水呈青绿色,遥望远处的确有湖山一色的意象,若是在明亮的夜里,应有刘禹锡所言的“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却不曾有文人墨客在鄱阳湖留下刘禹锡《望洞庭》式的美学诗篇,更没有像张孝祥留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的美学妙句。此诗中最为妙笔生花的诗句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别有心裁的将洞庭湖风光描写的清新雅丽,不仅凸显作者高超的美学感悟力,更能彰显出作者惊人的艺术功力,表达出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清卓绝的情致,作这首诗时,刘禹锡尚处于其仕途的二十三年低谷期,还能描写出如此美学色彩的诗篇,这与他一生秉承积极乐观的心胸有莫大的关系,也是刘禹锡诗篇值得一品的重要原因,这首诗曾被晚唐诗人模仿,如有首诗名为《题君山》,尾句写到“一螺青黛镜中心”,显然如同刘禹锡这首《望洞庭》的变体之言。
登高望远也好,举头望月也好,诗人们这些动作后,留下精彩诗篇陶冶我们的文学艺术情操,今日的我们,望远亦可触发我们的情思,然而通过学习古代优秀文人留下的名篇,得以让我们登高远眺、望远注目时、触景生情时可以与之共鸣。隋明帝杨广的《野望》,虽不是教辅书中能出现的,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首诗的存在,作为教科书中《天净沙.秋思》的延伸之作,是有利于读者延展其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品读杜甫的《望岳》,可将其与三十年后的名作《登高》对比欣赏,可粗浅的探析杜甫不同年代的心境变迁,可移入大部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灵感受。赏析刘禹锡的《望洞庭》,同样可以拓展至别人的诗句,不同之人在同样的景象之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千差万别,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从不同的作品中寻找出可品读的共性,想必是任可人皆有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