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帝国衰落的时间线惊人地与唐朝及其气候波动的时间重合。
或许温度不足以成为王朝兴衰的关键因素,但其确实对王望建立与消亡有所影响。
原因相当明显:
全球普遍低温,降雨量下降,粮食产量受限,剩余的土地供给的人口却日益增多,这导致矛盾愈发突出。
为缓解这种危机,冲突变得不可避免。
气温越寒冷,产量越少,社会冲突就越剧烈,国家也随之变得更加不稳定。
因此,更多的战争接踵而至。
看起来,保持全球温度在一个适宜范围内,就能孕育出空前盛世。
但这巨大的牺牲与潜在后果并非秦天所能轻易承受。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更直接,且能流传长远的方法。
归根结底,气温的下降直接导致水资源减少和粮食作物减产。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提升水利设施,保障水源;二是发展农业科技,增加粮食产量。
实质上,这两种解决方案都可以化为一个核心需求:高产耐旱作物。
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也能有效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困境。
明清时期,六百年间,气温长期处在低位,特别是晚明朝还经历了小冰河时期的剧变,温度降到了有史以来最低。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清时期的粮食供应仍能养活远超当前的人口。
尤其是清代中晚期引入各种高产作物后,中国的整体人口达到了历史性的峰值。
那是现今这个时代几乎难以想象的人口规模。
想要普救苍生最有效且简便的法门,就是将后世将要出现的高产作物提前引入这个世界。
玉米和红薯起源于美洲,对于拥有秦天实力者而言,无论这片土地有多么广阔,都犹如眨眼即至。
秦天虽不懂农作技艺,但对于修炼之道与天地法则颇有所识。
通过对后世那些高产量作物结果的研究,他轻易地发现了它们的初始形态。
农作物并非瞬间繁茂,而是由千千万代人类逐步驯化的结果。
譬如我们现在吃的面粉作物小麦,数千年前与路边的杂草相差无几。
所以秦天此刻寻到的这些作物自然也无法立即展现出后世的高产量水平。
然而,这并无妨碍。
只需借助五行奥妙催动生长,促使它们在瞬息间结出果实,挑选符合要求的种子保存下来,再重复这个过程。
这样的轮回不止,只要有足够的迭代次数,秦天所需的种子很快就能获取到。
山川之间流逝的时光,未觉时岁已远。
身在赤壁,秦天利用法力对种子进行精细筛选,外界的时间却是如箭一般飞逝。
......
撤离长坂坡后,诸葛亮明白当前的战略关键在于说服孙权加盟。
他的计策皆建立在联盟孙权的基础之上。
倘若孙权因惧意而不战而降,再多计谋也将成为空谈。
因此,他们甫一站稳就立刻派出使者去游说孙权。
孙权则在这过程中持续动摇不定。
如今曹操作为强敌来犯,孙权内心忐忑。
更何况刘备实力虚弱,要说服他和刘备联盟绝非易事。
孙权并非愚蠢之人,目前与曹操之间或许还有回旋余地,毕竟曹操作为一方霸主,不一定马上挑起大 。
但若是与刘备联盟,就意味着直面与曹操彻底对决。
到时候就没有和平调解的余地。
如果选择忽略曹操,或许仍有可能打动曹操,使他在占据蜀地后不再北侵。
对于后续的问题,孙权没有过多深思。
实质上,这关乎生死存亡的选择,要么当下决裂,要么迟早受制。
人类都有求生的心理,孙权也不例外。
或许曹操图谋没有这么大,又或许他真的无法攻克江东?或者...
数不清的侥幸心理促使孙权犹豫难决。
虽有幕僚们建议,最终决定仍在孙权自己这里。
他须为属下负责,不能一时冲动就作决定。
因此直到此刻,孙权还在纠结犹豫之中。
诸葛亮看出这个形势,若要使孙权信服,恐怕只有自己亲自去说项才行。
在以往或许他还不会这般迫切。
毕竟如今他们在仰求孙权,这种急切的态度反而给了对手掌握主导权的借口。
他们原本势力弱势,一旦言语上落入下风,即便胜了又有什么实质意义?
对刘备来说,没有区别。
无论之前他在刘表手下借居,还是如今投靠孙权,本质上都是依附他人。
总之,孙权不会给刘备成长的余地。
如此愚蠢之事,他是万万不敢做的,岂能养虎为患!
然而,时间紧迫,没人明白曹操的心意究竟为何。
如果他要吞并江陵,局势基本明朗,就连智囊诸葛亮也将无力挽回局势。
但如果曹操决定立刻出击,认为时不我待,那么情势将更加凶险。
若不能及时联盟,两人将面临曹操快节奏的逐一击败,到那时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因此,诸葛亮无暇等待,孙权也不可能慢慢筹谋。
合作的利益如何争取,将在战后的谈判桌上考虑。
好在目前,刘备的实力还不算弱小。
虽然慌忙退出荆州,但他并没有被曹 迫到狼狈的地步,连家眷也没有丢弃,他仍有战斗力。
尽管与曹操相比,刘备只是以卵击石,微不足道。
---
"久闻孔明先生名声赫赫,今日相见,果真名副其实。"孙权爽朗笑道。
诸葛亮则客气回应着,双方相互敬语。
但在有求于人的今天,诸葛亮最终决定采取攻势。
"不知道将军如何看待如今这乱世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