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肯定是刘洪盛要销售提成,和他吼起来了。
刘洪盛本身就是摆地摊的小摊贩,自然是现卖现结,更何况做销售的,自己也压力大。
现在好不容易开个单子,结果提成还被压了一半,当然会和财务闹。
陈光耀看在眼里,虽然心里跟明镜似的,却也不过问,只是带着张泉海走进办公室,交待道。
“罗会计,老赵跟你说过吧,我们厂刚从蚕种站进了五千块钱的蚕茧,你把钱给张站长吧。”
“……”
罗会计扶了扶老花镜,虽然心里憋屈却也不好发作,只能不声不响的拿出账本,又清点了五十张票子给张泉海把蚕茧钱结了。
原材料补充完毕,再加上之前拖欠工厂女工的工资都补上了,纺纱厂顺利的就重新运营了起来。
事实上,八九十年代的工厂破产潮,有很多工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亏损破产,而是一种“经济休克”。
因为经济的大环境转向,大部分的国营厂没办法适应新的生产销售模式,不可避免的就陷入了停滞。
实际上,这些工厂都是实体行业。
老话说得好,烂船还有三两钉。
这些工厂本身的产线是很完整的,又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只是缺少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者,带领这一艘搁浅的巨轮转向而已。
而陈光耀显然算是那个破局者。
这个纺纱厂在赵宗清手上的时候,赵宗清一直还秉持着老思路,想要在国营商场打开局面。
但是这年头,不管是供销社还是国营商场,全都在逐渐退出。
他拿着这些丝绸去卖,怎么可能有人会买?
反倒是陈光耀一来就换了一个机灵的销售,直接把产品改款,不卖完整的丝绸,直接卖精美的小商品给沿海的私人老板,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
陈光耀延续这个销售思路,又在厂里找了两个会说话,胆子大的女工,让刘洪盛带着去了一趟沿海。
虽然丝绸制品不好销售,但是他也不打算抱着林老板这一棵大树就吊死,尽可能的还是想要拓展销售的人群。
哪怕刘洪盛带着这两个女工没有找到客户,至少也算是培养新的销售业务员。
就这样。
纺纱厂安稳的运营了几天。
几天后,刘洪盛带领的三人销售小队还没消息,张泉海那边却带来了一个消息。
“陈厂长,你要的人,我帮你找到了。那个人是在沿海的小飞鹅棉纱厂做设备维修员的,正好符合你的要求!”
陈光耀一听这话,自然也不含糊,直接邀请道。
“那你赶紧联系他,尽快定个时间,让他过来一趟吧。”
“时间倒是好说,不过他要求包来往路费和食宿。”
“这些都是小事。”
“工资的话,他说过来一趟,不管产线能不能改造升级,他基础的工资都要给100块钱。如果产线要继续调试,那要按照一天10块钱的工资,按天算钱。”
“……”
陈光耀听到张泉海说出的这要求,下意识的沉默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