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那是胡瑗,一代文学宗师,有他单独教导,科考还能是什么问题么?!
但是吧,王单同样也珍惜这次疏浚五河的工作。
一方面,这是王单在范仲淹面前露脸的机会,做好了,整个王家在苏州府的官场上,能结交下不少的人脉关系。
另一方面,王单终究是苏州本地人,而这次疏浚五河,造福的也是苏州百姓,如果王单做好了,对王家在本地的声望,有着不小的帮助。
甚至可能,以后苏州百姓提起王家,就不是简单的豪商富户,而是本地的望族了。
所以吧,两边王单都想去,但为了家族着想,他还是得接受范仲淹的任命,回家抽调人手,帮助官府疏浚五河。
不提顾深每天去府衙找胡瑗报到,但说疏浚五河的事情,范仲淹确实已经开始提上日程了。
已经九月底了,经过两个月时间的灾民安置,哪怕是出了幺蛾子的昆山县,也在张方平的治理下,稳定了灾民的情绪。
这时候,已经是最合适的疏浚五河时机了。
一方面,灾民得到了安置,自然会考虑到以后的生计问题,疏浚五河,本身就是为了他们日后的生计在考虑。
今年的苏州府秋税,欠缴已成定局,百姓田地里的粮食,基本是都给毁了,到了九月份,除了个别幸运儿外,基本都是颗粒无收。
秋收都省了。
这时候组织起百姓,开始疏浚五河,不仅百姓有时间劳作,官府也可以借雇佣百姓疏浚五河的机会,发给百姓钱粮,帮助百姓度过寒冬,免得百姓还得借债度日。
大宋的税法,是实行的两税法,取代了唐朝的租佣调制。
两税法的好处,是取消了大部分的徭役,使得百姓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但坏处也很明显,百姓需要承担的各种苛捐杂税明显增多......而这,也是大宋赋税收入历代最高的原因之一。
真不是大宋朝的经济有多强,而是两税法导致的大宋财政收入提高带来的表面现象而已。
老百姓该受苦的,还是得受苦。
但不管怎么说吧,两税法实行以后,官府再要兴修什么大型工程,那就不能随便发动徭役了,得官府拿出钱来,征调本地百姓干活。
也就是说,虽然还是强制百姓去干活,但现在是给钱的。
当然,如果地方官不作为一点,使用差役法强行指定富户摊派费用,调用厢兵疏浚五河也不是不行......大宋的厢军本来就是干这个活的。
但咱范知州肯定不能干这么低端的事情。
用厢兵来疏浚五河,倒是简单直接,但那些受灾后的百姓过冬问题,就真的成了问题了。
因此,范仲淹选择的,是类似以工代赈的方式,官府从富户手里募捐,招募百姓干活。
别以为古人就不懂以工代赈,事实上,范仲淹历史上好几次治理地方灾民,都用过类似的手段。
虽然说富户募捐这事儿,多少有点差役法的影子,但好在老范就只募捐这一次,比起差役法的强行摊派,让富户承担所有厢兵费用一直到破产......这手段,已经算是良善了许多了。
至于百姓,刚刚受灾过后,官府出钱招募他们疏浚五河,所得的雇佣钱粮,可以用来度过今年寒冬,对百姓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说啊,地方执政,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同一个朝廷法度之下,名臣和庸官之间,差异也巨大......这也就难怪历史上百姓会称赞那些名臣,而讨厌那些贪官了。
这对百姓来说,就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总而言之,范仲淹在苏州疏浚五河,治理水患,还真的是做到了用最小的代价,干出了最大的成绩。
甚者连江南东路转运使,在看到苏州府治理水患的方略后,上疏赵祯,请求赵祯不要再调范仲淹到其他地方去了,让这位大佬留在江南东路治理水患吧。
至于赵祯......赵祯就没想把范仲淹调来调去的。
赵祯的本意,是希望范仲淹能在苏州做出一些政绩来,然后他才好找个借口,把范仲淹重新调回京城重用。
是范仲淹一直觉得自己身为苏州人,不适合在苏州当官,所以才再三请求调任。
现在好了,为了治水,范仲淹安心的留任了,而且一旦治水成功,这就是最大的政绩,足够赵祯再次调范仲淹回京了。
赵祯才不会在这个时候给范仲淹添麻烦呢。
至于吕夷简等人......说实话,吕夷简不喜欢范仲淹,但吕夷简本人的格局还是在的。
大宋朝的文官之间斗法,基本就集中在汴梁城内,只要外放了,多少都会留点面子,不会赶尽杀绝的。
至于以后是不是有能力可以凭借功绩再杀回汴梁,那就看个人本事了。
这点上,大宋朝的宰执们......嗯,至少北宋的宰执们,还都是有操守的。
就这样,范仲淹安心的呆在苏州,开始了他的五河疏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