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封府出来后,顾深的心情是复杂的。
以前吧,只是从课本上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佩服,但感触是真没多深。
但如今,顾深对范仲淹,只有“敬服”两个字可以形容了。
这是一个真正为国为民可以舍生忘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同时,顾深也明白,范仲淹最后嘱咐自己好好读书,准备科举的原因......那其实就是委婉的告诉顾深,不管吕夷简怎么推荐他,征辟他,甚至是说动官家召试他,都不要应,一定要走科举正道。
范仲淹还是希望,顾深能走科举正道入仕,不希望顾深走其他的途径。
虽然说,其他的途径也不算不合法度,但终究没有科举那么名正言顺,将来就算身居高位,也会被人非议。
这其实是范仲淹的本意。
而另一层意思呢,范仲淹是觉得,在自己准备憋大招的时候,吕夷简突然搞这么一手,未必就是安得好心。
虽然范仲淹是自己躲在开封府憋大招,但吕夷简终归是宰执,范仲淹也不确定,吕夷简是不是已经提前察觉到了自己要弹劾他的事情。
一旦顾深接受了吕夷简的推荐,那么严格来讲,顾深也算是吕夷简“简拔”的人才......范仲淹再上《百官图》,那吕夷简就能拿顾深说事儿。
而顾深和范仲淹之间的关系,只要有心人去查一下,都不难查到......这么一来,范仲淹立场,就有些微妙了。
所以,范仲淹还是希望顾深能好好读书,通过科举入仕更好一些。
但......实话实说啊,吕夷简真没这种心思。
吕夷简又不是神仙,他怎么可能知道范仲淹现在在憋大招的准备弹劾自己呢,他推荐顾深,只是单纯的欣赏顾深的才华而已。
而且,在范仲淹看来,吕夷简是不顾国家法度,随意提拔官员,任人唯亲,可在吕夷简看来,自己的作为并没有错。
身为宰执,统领百官,肯定需要有才能的人帮着自己做事,这样才能让政令通达......如果拘泥于官员提拔制度,导致真正有能力的人得不到升迁,而那些靠着熬资历上位的人占据高位,那才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所以,吕夷简压根没觉得自己做错了,自然也想不到,范仲淹会在这個方面弹劾自己。
当然,这个时候,范仲淹还没完成最后的弹劾准备,而吕夷简,确实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任何的防备。
毕竟,现在朝廷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在春闱上。
国家抡才大典,轻忽不得。
景祐三年三月,天气转暖,春闱正式开始。
顾深和王单,也不是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了,所以也算是熟门熟路,早早的在贡院门口排队,在开封府吏员的检查下,陆续进入考场,准备春闱考试。
大宋的监考制度,比起大唐来说,要严格很多,搜身,弥封,誊录,别头,锁院一应俱全,而且同样是一考考三天,诗赋,试经,策问各一天。
最要命的是,这三天,学子不许离开考场,饮食自备,要在贡院内呆上三天......至于倒霉蛋分到臭号之类的地方,就不做详述了。
至少,顾深没有那么倒霉,他四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被分到臭号附近,所以算是正常发挥的考完了三天。
而且,顾深觉得自己的运气很好,这次科举的考题,好像自己还真的有所准备。
试经贴不用说了,经过了胡瑗和周温两人近一年的督促,顾深自觉自己答的还行,基本都写上了。
诗赋贴嘛,顾深觉得自己发挥的好像还不错,算是最近这几年里,自己写的最好的骈体诗了。
至于策问......题目居然是对刚刚开放的坊市制度的利弊得失做出分析。
这事儿,也算是打在了顾深的手背上。
顾深洋洋洒洒的,把自己的想法,跟吕夷简闲聊得来的思路,再加上司马光的一些言辞评价总结了一下,就这么写上去了。
反正自觉写的还行......要是不行,那也是吕夷简不行,毕竟这个政令得失的思路是他提供的。
三天考试完毕,顾深和王单结伴回到租住的小院,还需等待些时日,才能放榜。
只是,考完之后吧,王单多少有点放飞自我的意思了。
反正都考完了嘛,如果没中,那就回家,等下次科考再来,如果考中了......那以后可就没机会去见识一下汴梁城繁华的勾栏酒肆了。
所以,一考完,王单就拉着顾深,准备在汴梁城内好好的“见识”一下......闹得渔娘的嘴都能挂酒瓶了。
但,最终没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