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一眼就认出了这份笔迹,这独特的幽默感和尖锐的洞察力,准是王硕无疑。这种地道的京味儿,带着点儿讽刺的调调,用来评价自己的小说,不得不说,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旁边的王硕,眼神里透着点儿不安,看着王澍迟迟没有翻页的动作,忍不住焦急地问:“怎么样啊?”
“什么怎么样?”王澍故意拉长了声音,吊着他的胃口。
“哎呀,就是文章写得怎么样嘛。”王硕有些急不可耐。
“还行吧……”王澍故意含糊其辞。
“什么叫‘还行吧’啊,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这样算什么评价啊。”王硕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满。
看着王硕那焦急的模样,王澍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一边重重地拍着王硕的肩膀,一边说:“写得不错!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继续加油吧。”
“去你的!”王硕甩开王澍搭在肩膀上的手,脸上带着点儿犹豫,小心翼翼地问:“你不生气吧?”
“生什么气啊?”王澍一脸疑惑。
“就是我文章里那段……”王硕支支吾吾。
“哪段啊?”王澍还是摸不着头脑。
“他就是说‘所以这位基廷先生的教学方式,虽然新颖,但也不是没有争议的’那段,你看了吗,会不会不高兴。”史佚生插话解释道,“他之前跟我们唠叨半天,我们都跟他说你想得开,根本不会介意这种小事的,可他就是放不下心。”
“嗨,这有啥好介意的!”王澍又给了王硕一个友好的拍肩,“我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吗?再说了,你写得也没毛病,只是……”
“只是什么?”王硕迫不及待地追问。
“只是你自己才多大啊,就一口一个小屁孩、十七八岁的孩子,这习惯可不太好……”王澍带着点儿戏谑地说。
“这不是写顺了嘛……”王硕尴尬地笑了笑。
“行了,写得挺好的,你就放宽心吧。”王澍安慰完王硕,便继续翻阅着手中的稿纸,开始阅读下一篇文章。
「激流中的青春呼声:燕大学子眼中的《死亡诗社》
在这个充满激变与挑战的时代,我,一名燕园的学子,有幸翻阅了一部深刻触动人心的小说——《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场文字的狂欢,它是一次思想的觉醒,是对我们年轻一代心灵的强烈触动。
基廷先生,这位非同凡响的教师,他的出现犹如春风化雨,唤醒了我们这些渴望自由飞翔的青年。他的“把握当下”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股清流,冲刷着我们的心灵,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他的话语在我们心中回响,激励着我们去勇敢地追问自己:我们真正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又在何方?
尼尔的故事,如同一记重锤,猛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他的梦想与挣扎,他的不屈与抗争,以及最终的沉沦,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脆弱与坚韧。他的选择与牺牲,让我们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青年,不禁深思我们自己的路该如何走。尼尔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时候,为了梦想,我们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死亡诗社》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呐喊,是对生命的赞歌,对梦想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它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能放弃内心的声音,那是引导我们前行的灯塔。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看到了梦想的价值,也看到了自由的可贵。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我们的影子,我们的热血和不安,我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我们的个性与集体的较量。每一幕都如同燕园里的四季更迭,既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有夏日的热情奔放,更有秋天的深沉思考和冬日的坚韧等待。
……
在燕大的校园里,这部小说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真理和美好的不懈追求。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这部小说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幻,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想,这会是一部让我们燕大学子心灵震撼的小说,是一部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小说。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灵魂的对话,是青春的宣言,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死亡诗社》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激流中勇敢地发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呼声。」
王澍拿着手中的文章,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不禁微微一笑,心想:“这风格,十有八九是陈建功的大作。”
他知道,以史佚生那种低调内敛的性格,是不太可能在文章中自诩为燕大学子的。陈建功这家伙,总是有点儿文艺青年的矫情劲儿,不过这也是他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篇文章嘛,王澍自己读起来感觉有点儿不是滋味,尤其是最后那段,让他有种“被代表”的不适感。但转念一想,这篇文章倒也生动地捕捉了青年人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确实挺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态。
陈建功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王澍,等待着他的评语。王澍轻轻放下文章,微笑着对陈建功说:“写得不错,真的。”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真诚,虽然文章中有些许让他不太舒服的地方,但他也理解,这正是陈建功想要表达的青年的声音,是他对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感悟和表达。
陈建功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他知道王澍是个大作家,能得到他这样的评价,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仿佛也弥漫着一股青春的气息,那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