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望日,大朝会。
三鞭过后,文武百官顺次踏上了金水桥,向着奉天殿走来。
而此时的皇帝陛下朱祁钰又在做什么?
每个月的两个大朝会对于大臣们来说是最煎熬的,为了赶上进宫的时辰,他们往往午夜就要开始准备,几乎就约等于是一夜没睡。
而皇帝陛下呢?
虽然比他们轻省些,但也需要早早的就在这奉天殿前的廊芜处准备着。在这里,设置有御座,通称“金台。”
朱祁钰的陪同人员,包括近身太监若干、专门负责打伞盖的锦衣卫若干,还有鸿胪寺负责梳理朝会程序的官员。
在他们的簇拥之下,皇帝陛下朱祁钰坐在正中间。
不经意间打了个哈欠,虽然累得不行,困得不行,可朱祁钰还得勉强在这里支棱着。
这也是为了向百官表明他的勤政、正统性。
要说他的亲哥哥,那一位现在瓦剌丢人现眼的上皇朱祁镇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位了。
当然了,这件事似乎也不能责怪叫门,毕竟这个年号又不是他定的,他那个时候才只有几岁。
谁也没说他不是正统,他却还要声明自己是正统,还把正统当做年号,多少有点……缺啥来啥。
如今站在朱祁钰身边的,正是汪贵的好朋友,赵荣。在去往瓦剌交通之前,他的官职就是鸿胪卿,现在不过是恢复本职工作而已。朱祁钰给了他一个眼神,赵荣便几步上前,大声宣布朝会开始。
而这个时候,文臣武将,一左一右,分列两边,在皇帝的注视之下,他们的从属,大约的品级,一览无余。
众位参朝官今日上朝的心情可谓是忐忑至极,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今天朝会将主要议论的话题,于是,带着既激动,又不安的心情站在这里,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
而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心情就更加激荡了。
他们是局内人,他们正是要拉开架势和皇帝陛下认真讨论这件事的人。
然而,此刻,几位内阁成员以及六部首席都敛袖而立,并没有要首先开口的意思。
他们的视线,仿佛都朝向同一个方向。
在那里,一位身穿大红衣,脚踩皂靴的长须大员,正站在那里,腰杆挺得笔直。
便是于谦!
此刻,大臣们的关注点全都倾注在他的身上,这也是自京师保卫战之后的一个朝会常态了。
论功绩,自从保卫了京师之后,在朝的大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相比,完全就没有可比性。
论官职,也只能让于少保先发言。
按照当时朝会的一般流程,为了表示对武功武德的尊崇,凡是和兵事有关的奏本,要在普通朝政之前参奏。
而此时的兵部,正是属于于谦的管辖范围之内,于是,众人想要拉开架势喷唾沫,也要先忍着。
而于谦,他接下来的表示,也将为这场至关重要的朝会做出一个定调。
朱祁钰的眼神也看向于谦,于谦沉了片刻,这才轻咳了一声。
兴安连忙抬眼确认,于谦确实向前走了一步,这才放下心来。
明朝官场上的规矩,大朝会上人员众多,大臣们按照一定的队列站立,彼此之间往往也会隔着一段距离。
为了避免出现几个人一起想要奏本,相互争抢的局面,想要奏本的大臣就会先咳嗽一声,给众位同僚一个提示。
不过,这一招在于少保这里就不太管用。
满朝文武谁人不知?
于少保身患痰疾已经许多年了,经常咳痰不止,所以……
“臣有本奏。”
边关的事项既多又杂,不知道,这一次大朝会,于谦要拿出哪一件事来议上一议。
“启禀陛下,大同府总兵郭登上书,这月之来,贼部活动渐多,大同府草料匮乏,恳请朝廷准许,到山西采买一部分。”
粮草时常放在一起讨论,但实际上也还是两样东西,一个是粮,因为关乎战士的生存,故而一直是朝廷关注的重点,半点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