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麻布一般可以换四石粮食,平均一丈布一石粮食。
布匹除了麻布,还有就是丝制品,也就是常说的绢。
绢可以分为缣、帛、练三个等级,等级越高价格越贵。
缣和绢同音,是最普通的绢,一般是杂色或者存在瑕疵。
一匹缣的价格在8石粮食左右,是麻布的两倍。
帛又叫白绢,是书写的主要材料。
一匹帛的价格在12石粮食左右,是麻布的三倍。
练是上色后的绢,刺绣之后的练就是锦。
一匹练的价格在16石粮食左右,是麻布的四倍。
东汉的圣旨一般是三层,底层是刺有龙纹的锦,中间是可以书写的帛,最上层还需要围着帛的外延缝上一圈黄练。
平时书写用的帛跟圣旨是一样尺寸,长二尺二寸宽一尺。
每匹绢帛可以裁出40张这种尺寸的布,平均每张35钱。
左伯属于私人作坊,产量极低,他每天也就只能产出十来张长二尺二寸宽二尺的左伯纸,每张可以裁为两张常用尺寸。
每个月不停不休的产量也只有600张,各种材料花费就至少要一万钱,平均每张的成本就得20钱,卖个30钱也不过分。
毕竟现在他是独家生产,炒到四五十钱也有人要的。
可惜左伯纸并不防腐,注定不受世家青睐,估计只有极少数的书法家愿意买单,想要提高产量也很难。
相较于左伯纸和绢帛的昂贵,竹简的价格就便宜很多,最重要的是竹简保存时间更久,更适合传承留世。
长二尺二寸宽一尺的是小型竹简,单个竹片是长一尺宽半寸,需要44个这种竹片才能形成一个小型竹简。
一名熟练的竹简工人,每天可以做出两到三个小型竹简,每个月的产量在80个左右,成本主要就是竹子、丝线和人工。
平均每个小型竹简的价格在15钱左右,比绢帛便宜很多。
哪怕小型竹简笨重,书写后又难以修改,但世家豪强还是更愿意使用这种相对便宜、可以长久保存的书写介质。
如果想要契约土地,使用竹简和绢帛都不现实。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产量。
6.9亿亩耕地,那么就至少需要6.9亿个小型竹简或者常用尺寸的绢帛,哪怕现在就组建一个万人以上的竹简工厂,也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生产出这么多的小型竹简。
我可等不起,也没那么多钱。
现在国家都揭不开锅了,去哪里找几十亿钱的启动资金。
绢帛也是这个原因,至少需要200亿钱以上才能买到足够的绢帛,而且前提是市面上要有这么多绢帛才行。
最终,我还是把目光放到蔡侯纸上面。
蔡侯纸虽然书写体验一般,但是原材料够便宜,又是从宫里传出去的生产工艺,尚方那里肯定有留底。
如果能大批量生产,那么成本一定会降下来,并且只要能满足土地契约的使用,鬻爵收入也能反哺造纸的支出。
至于造纸工人,宫内倒是有上万名年轻漂亮的宫女婢女。
这估计是汉灵帝留给我的唯一遗产。
我每次想到这里,都不禁苦笑连连。
毕竟我母胎单身至今,现在却要负责照顾汉灵帝留下的上万名被临幸过的“老婆”,换个超人来也应付不了!
我抛开杂念,背靠在龙椅上好好总结了一下。
现在的情况是,征收马匹要钱、建设官学要钱、契约土地也要钱,而汉灵帝又是个只会花钱不会存钱的败家子,现在留给我的除了“老婆”,就只有这么一堆入不敷出的账本。
如果想启动自己的鬻爵计划,首先就得找到启动资金。
大司农已经入不敷出,今年想平安度过,那么少府的钱必须留着给大司农填窟窿才行,启动资金只能自己找人要。
这个在少府的账本上是有记载的。
去年和前年,北宫大长秋和永乐少府都有送钱过来给少府的记录,是何皇后和董太后给汉灵帝的零花钱。
北宫和永乐宫的日常开销是少府送过去才对,这些送过来的钱自然不可能是少府的钱,应该是她们的私房钱。
何皇后的私房钱肯定是她的亲哥哥何进给的,那么这个钱以后肯定不能再要了,容易产生不明不白的利益交换。
董太后的私房钱就没问题,可以放心要,因为她的钱基本都是卖官鬻爵来的,只是汉灵帝爱花钱,董太后却爱存钱。(《后汉书·皇后纪下》:及窦太后崩,始与朝政,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
从西园卖官鬻爵的账本来看,如果董太后真的那么爱存钱,那么她的存款至少在10亿钱以上,完全够启动鬻爵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