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冰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刘主任,刘主任对比了一下刚才信号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恍然大悟:“对的,一定是那群人最近每天这个点都到这边伐木,为了保持隐蔽,他们每天只伐一棵树,而且专挑大家都睡觉的时段。
而这个时段,刚好位于我们观测的时间窗口内。
由于这个信号距离接收点太近,因此强度很高,所以掩盖了“奇异现象”的信号功率。于是就发生了前面的这么多事。”
“小林,通知当地警方,说有一群非法伐木的人,每天凌晨都偷盗国家财产,让他们尽快处理!”刘主任对林平说道。
那排除了这个因素,应该就可以接收到“奇异现象”的信号了。
事实也正像刘主任预测的一样,后面几天里,干扰信号再也没有出现。
除了个别时候“奇异现象”的信号功率实在太小,无法定位外,信号功率大的时候都取得了定位结果。只不过由于站间距太小,定位误差很大。但至少证明了多站定位的想法是行的通的。
通过不断增大站间距,看三站能否同时收到信号的方法,最终发现站间距离在1千米左右达到信号张角的极限,3个站点刚好能同时收到信号。
利用间隔1千米的三站,对信号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情都紧张到了极点:南极横断山脉中心附近!误差+-100公里。
在测向结果没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满怀期待,以为信号来源地应该是在距离喜马拉雅山脉不太远的地方,没想到一下子到了南极,注意,不是南京。
对于刘主任而言,感到无力的不是信号定位点在南极,因为距离再远,条件再艰苦,也都是可以克服的。
感到无力是因为30多年前,在天山站的定位结果显示位置是位于太平洋的一处海底。
而30多年后,在喜马拉雅山的定位结果却是在南极。这两个地方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至少从目前看是没有一点联系。
但是为什么发出的信号样式和振动方向都是完全相同的,这说不通啊。
现在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发出这两次信号的东西应该是同一种东西,但为什么会是这两个地方呢。
这个问题一天想不清楚,对事物的好奇就不断折磨着刘主任,使他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始终无法理解。
但不论如何,想不通归想不通,南极还是得去一趟。
在看到定位结果是在南极的时候,语冰心里突然“咯噔”一下。南极?怎么这么眼熟呀?好像在哪听到过、或看到过。是在哪里呢?
语冰陷入沉思,认真的想了想,突然,猛的一拍大腿,有了,就是在那本科幻游记里看到过啊。
当时好像是写吴跃一游历探险过的地方,这些地方有阿尔泰山、天池,甚至还有南极。
对的,就是南极。说不定是真的啊,南极一定有什么事情。语冰压抑着内的激动。
她没有把这些想法跟刘主任说,因为这些都只是一些未经证实的科幻作品,如果把科幻作品里的东西去跟一个在科学上有很深造诣的人去说,那万一说对了固然很好,但万一说错了,误导了大家就不好了。
去南极科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全盘考虑。
比如如何给站里汇报,获得站里进一步的支持;
如何投送装备到这么远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