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坑不容易,在招待所里用了九天时间,才堪堪将新稿给完善,数了一下字数足足有八万多字,在中篇小说里都算长的。
“好!没想到你还挺快。几天功夫就将书写完了。这几天你出去转转,换换脑子,我们阅一下稿,然后咱开阅稿会。”接过宿建平递过来的一沓厚稿,李子芸笑的眼睛都眯成了缝,直夸宿建平是快枪手。
毛线的快枪手!咱很长的好不好!不好和人辩驳,宿建平抬脚准备走出304编辑室。
“对了建平,《一次别离》排到了五月刊,这两天清样就出来了,你记得过来取,顺便再订正一下。”在宿建平走出编辑室之时,身后响起了李子云的喊话。
清样要出来了?那回家的时候带回去,家里人就能提前见到自己的作品印成铅字,好事一桩。
从杂志社出来,宿建平打算趁着这两天好好的逛逛大沪上,现在手里也有点钱了,搞点沪上特产带回去正合适。
同处一个时代,沪上和陇省山区的差距有中米之间那么大。楼多、车多、人多是最显而易见的差别。
宿建平所在的山临县城就一个百货大楼,而且营业的场所只有一小层。沪上的百货大楼就有十几家,多数是和后世的大型商场差不多,拥有好几层卖货区。
卖东西的地方多,吃饭的地方同样多,到处都能看到餐馆,那像山临县城统共三家对外营业的馆子。
琳琅满目的百货大楼、种类繁多的沪上餐馆与宿建平关系不大。手里确实有钱,但他没票。
别说买商品的各种乱七八糟的票据了,就是吃饭的粮票、肉票他手里也没。
从家里带过来的三十斤全国粮票,已经用的都快见低了,也不知道接下来的改稿流程顺不顺利,如果磨叽的话还得搞些粮票不然连饭都没得吃。
杂志社招待所有食堂,吃饭免费,凭着编辑室给的饭票就行。只是用餐的粮票需要自己掏,这年头每个人的口粮是定量的,任何单位都没办法给你解决粮票的事。
像宿建平这种没有供应粮份额的农村人,想要获得商品粮票就得拿着自家的粮食到粮站去换票,身上带过来的粮票是老爹去大舅家借的。
没有票在大沪上就寸步难行了吗?当然不是。这个世界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在沪上很容易找到那种私下进行票据买卖的黑市!只要肯花钱,什么票都能搞到。
买卖票据的黑市里,硬通货就是全国粮票,价值比较恒定,基本上是能当钱用。其它的票据就得看情况了,有的票很紧俏票据在黑市上的价格比商品正常售价的一半还高,而有的花个商品正常售价的十分之一就能搞到一张票。严格来说这个时代的物价并不是真实的物价,将货币和票据的价值加在一起才是物价的真实面貌。
到离杂志社最近的百货商场过了一圈眼瘾,了解了商品的基本价格和所需的票据后,宿建平找到便宜姑父高老头透露的一个黑市搞票据。
花了三十几块钱,弄了一张自行车票,以及几张布票和工业卷。回家的时候给家里人买几件沪上产的衣服和几批布是最划来的,买自行车票是为了回家买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