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伯对这些事情倒是了如指掌。通过六伯的介绍,林夕逐渐了解了这个时代卫所的情况。
明朝初年以卫所作为军事基层组织。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分别设置指挥使、千户、百户统帅之。
中央设大都督府统辖全国军队。洪武15年,朱元璋撤销大都督府,改设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管理全国卫所、军队但没有调兵权。
兵部有调兵权。但手中无兵。只有皇帝才掌握最高的兵权。
遇有战事。由兵部禀报皇帝。皇帝直接任命将领统兵战事结束。将领交印回任,官兵各归卫。
卫所军以各省都指挥使为最高统兵官。各省都指挥使又分别统属于中央五军都督府。京师地区卫所则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
卫所的军籍与民户有别。是世袭而不能更改以此保证兵源。
卫所兵的任务为出征、防守和屯田。平日军队实行屯田饲养,并进行抽练。
林夕一边听着六伯的讲述,一边在脑中想着自己学习和了解到的明关于明朝卫所制的相关情况。
从整体看来,卫所兵制和府兵制颇有相似。但是其经济基础完全不同。
府兵制是建立在军田制基础上的。划分一定地方为兵府,在这些地方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而无主的农田分给士兵,让士兵在此地定居。平时为民,耕种训练。战时为兵,出兵打仗。
而卫所兵则是一人当兵,世代当兵。而且还要给朝廷种地,经济基础和府兵制完全不同。
而卫所人员作为军队中最为基层的组成人员,他们本身就是由当地进行招募和征召的,所以他们也会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而由于卫所人员本身就是从军队中选拔出来的,所以他们本身也会拥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和作战能力。这也就使得卫所成为了明朝军队中最具有战斗力和忠诚度的存在。
但是朱元璋驾崩后,这个军户的制度开始有些变样了,在管理上的松懈和后期靖难之役的发生,当然还有是一些社会问题的发酵。让许多无法脱籍的军户,纷纷逃离了,导致了明朝中期,出现了卫所战斗力低下,人员短缺等情况发生。
明嘉靖时期边患严重,急需兵力为了补充兵员,卫所就引入了一些犯人或者流浪汉等人,由于人员的结构复杂,让卫所形象大跌,更是失去了以前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勃勃生机。募兵制重新兴起。
抗倭名将戚继光组成的戚家军时就是义务招募了大量的农民入伍以卫所军官为骨干以老实的农民为基层士兵组建起的一支募兵或用现代化来说是一支雇佣军。
戚继光本身颇具将才。他建立了一套战术体系,使得戚继光组建的军队在面对倭寇时极其有效。
但由于募兵制破坏了早期卫所制兵帅分离的构想。内阁不得不将兵权下放于将领。朝廷无法完全掌控兵权。加以募兵日多国库日枯,这也为戚继光晚年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实际戚继光的遭遇是万历年间募兵制和卫所制的一次较量,最后以戚继光所代表的募兵制惨遭失败结束。
卫所制度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管理制度,并没有过多的军事职能。随着明王朝的不断发展,它也逐渐开始拥有了作战、屯田、税收等诸多功能。
虽然明朝初期并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将其进行完善,但是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卫所制度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完善,并成为了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军事管理制度。
由于卫所主要负责的是对所辖地区内的军事管理,所以这也就决定了这个制度是属于一种军事性管理。同时也因为如此,在卫所内部也会进行着大量的训练工作。
明朝的卫所制度还在明朝的中业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大明王朝。
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驻北京的中央直属部队瓦剌被消灭殆尽。
明朝的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虽然损失严重,可是毕竟只是损失了京师的卫队而已,在明朝的其他地区,还有驻扎着许多的军团可以随时进行补偿,而这些人听命的是明朝的兵部,这也是于谦能够坚守都城的底气和信心。
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下来,各地勤王的卫所就会组织起来,保卫京师。
正是因为卫所只忠于明朝中央,并不是某一位将领或者王爷的私人部曲,所以调动起来才能更加自如,而卫所之所以对明朝天子如此忠心,重要的还是自己生活来源,就是农耕结合,如果没有明朝给的地,那么他们将成为流民。
而明朝卫所制的崩坏,也是因为卫所兵只忠于中央,而不是某些将领的私人部曲。所以那些将领便肆无忌惮的大量侵占士兵的田地。使得士兵失去田地,无法养活自己及一家使普通士兵不断逃亡。
而卫所军官为了应付朝廷的点验。不断把失地的流民和一些无赖充入或者干脆在点验时雇一些人来充当卫所的士兵。导致偌大的卫所,除了军官的亲兵之外,其余的人都不堪一战。
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卫所还是能有效控制地方的明朝管理机构。
被皇帝和众臣推举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抽调京师周围其他卫所的地兵力,组织了20万人守卫大明京都北京。
于谦亲自带领军队与京郊与瓦剌大军激战,最后将其击败,这场战役是大明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大明正式确立了以文官驾驭武将的制度。
虽然卫所制度逐渐衰败。还是能很有效地控制卫所所在地的大明领土的。
毕竟将士才是国家的顶梁柱,只要他们一天保家卫国,那么及时有宁王这样的叛臣,也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是王阳明、戚继光和秦良玉这样的忠君爱国的名将会挺身而出。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它也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其实严格上说起来,不管是东北的努尔哈赤。还是最后推翻大明的李自成。他们都是属于卫所制度下的职业军士。
他们与其说是改朝换代,不如说是明朝的军方对控制他们的文官的反攻倒算具体表现就是在清朝建立后,对汉族的文官百般的防范打压。
并不是因为那些文官是汉族。而是清朝不分满汉对文官是根本的不信任,终清一朝。掌握实权的始终是有那些从卫所制的八旗中挑出来的所谓的旗人官员,他们当中有很多就是汉族。还有很多所谓的包你奴才当的官。他们也是汉族。最有名的就是雍正家的包衣李卫。
所谓的满清八旗制度,其实上就是彻彻底底的只是改了一个名字的明朝的卫所制度。包括卫所制度的一切的规定都丝毫没有走样的继承了下来。
清朝后来所谓的打迁,包衣和奴才等说法,实际上最开始通行于辽东的明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