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羊山堡所属的土地面积十分大,从山脚一直到海边,绵延了十多里地,但是大部分地都是盐碱地。只有人靠着羊山堡山边的一些地能够种植一些粮食。
林长石指着良田前面的那一片白花花的地面,上面还有沟渠,只是地面泛着白色,对林夕说:“这就是置换给我们的600多亩多亩地。原来这里是南溪的入海口,但是由于他们想霸占这些田地,就强行让南溪改道了从那以后,南溪就流入了废珠湾,只留下了一条支流浇灌这里。”
说着林长石指着田地旁边的一条沟渠。那里有一条流水缓缓的流入面前的盐碱地,并通过盐碱地流入远处的大海。
林长石指着这片盐碱地说:“原来这里是一滩涂。后来他们在海边垒起一个三丈高的大坝,把海水拦在外面,在用南溪水冲刷这片土地,变成了良田。
当时我们来粮城的时候,想把这片地要到我们的手中,但是周围的那些士绅不肯。所以才给了我们那600多亩山边的山田。不过,我们只是想种些蔬菜果品为来往的舰队补充一些食品罢了。所以也就没有太和他们计较。”
“但是在六年前突发风灾,海水倒灌进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就全废了,变成了盐碱地。
那时候,那些乡绅一直想把这片地跟我们的屯田换一换,但是父亲顶住压力,没有答应他们。谁知道父亲刚走,他们就来了这一手,硬从我们的田地中划走了一半。”
林夕把羊山堡的盐碱地看了一遍之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林夕带来的一个水盆、木架和一个小凳子,把木架架在一块平整的平地上。
然后以这个平整的地面为原点,开始测量那片盐碱地。林夕使用的这种测量方法就是测量大地水平高度的方法。
用具很简单,一个水盆,一盆清水,清水上面浮着一个小板凳,小板凳的两个腿各有一个V字形的豁口口。两个V字形的底边是一样高的,通过这两个底边成一条直线看远处的标尺就大致能看出水平的高度。
这个方法是林夕在上一世他养父收藏的一个剪报中看到的。他的养父有个习惯,就是把那些共和国建设中在报纸上登着先进的人物和事迹。还有先进的工作方法都剪下来贴到一个大册子里做永久保存。
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收藏方式。因为当时的报纸都是公家定的,看后基本都拿回家里去糊墙了,所以有些人就把他们喜欢的文章或者照片剪下来,收藏起来。
因为那个时代是以宣传工人阶级为主。尤其那些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独有技术、各种土办法改进的加工或者生产工序的文章特别多。
报纸上不光是在工业生产,还有农业生产当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改进工艺或者是提高生产水平的技术改进。
虽然每一项改进都是不是很多,但是当时的工人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他们采用的一些方法都是简便易学的,甚至某些土办法所产生的结果比一些先进加工工艺和机械设备一点都不差。
林夕最为记忆深刻的就是简报中有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是介绍修建红旗渠的过程和修建时使用的土方法。
还有一篇文章是《为了36个阶级兄弟》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一个水利施工的工地上有36个农民工中毒,最后惊动了中央,用空军飞机为他们紧急空投解毒的药物故事,当时林夕看了非常感动同时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看见林夕对这些盐碱地这么重视,甚至还有专门测量面积大小,石天磊等人很是不解了。
他们当然不理解林夕的思维方式。因为在此时的大明人的眼中,这片土地如果不能种粮食的话,那就是一块废地。
可是在林夕的眼里,任何一片地方都有它的优势和它的劣势,而眼前这片盐碱地,就让林夕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经过测量,林夕得出了结论,这片盐碱地的最高处和海边沙滩的高差是三米,也就是说,这片盐碱地的海拔是三米。而且土地平整都是沙质土壤,非常利于挖掘,经过林夕的实地测量这片土地真实面积是八千六百七十三亩。这只是被开垦后又重新盐碱化撂荒的土地,还不包括那些没有被开荒过的。
林长石对林夕告诉他的情况好像并不意外。他对林夕说:“如果那帮家伙不瞒报土地才是个稀奇事。何况这些都是开垦的所谓“荒地”更是不足为奇了。”
现在的大明,即使这样的盐碱地,荒废的土地也都是有主的。要找到这么一块无主之地,那有多么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这块土地虽然不能够种粮食,但是林夕想到了它具体的用处。
要知道,明年就是天启元年,不远的将来内有流寇四起,外有东北女真犯境,在这样的乱世中,要确保自己的生存权,唯有枪杆子,要维持一个枪杆子,首先一件事,要有钱有粮。
按照大明的规矩,开发出来的荒地、盐碱地是属于私人的既然这里已经算是开垦的土地,那么就算落到了林家的手里。林夕想用这片地干什么呢?十分简单——晒盐。
说到具体方法,也是在他养父的剪报中看到的。大明传统的海盐都是煮海为盐,但是现在也已经有晒盐的方法了,但还是不是十分完善。
现在晒制技艺流程共有10余道,以晒灰制卤、煎灶和坦晒为例,其核心工序主要有开辟滩场、制灰土、制卤、结晶等。
首先开辟滩场。在近海筑塘御潮,建水闸,纳潮排淡;开沟筑塍为界,成方块滩场,环场沟渠贮海水(同时挖若干潭贮潮)。
用削刀削松滩场泥,以碌扒碌碎泥块,再用竹竿揽泥成细,形如灰状。挑潭中海水,用木瓢洒泼匀透,使泥(灰)吸收水中盐分,日中再泼再晒至日落,以削刀将泥(灰)集聚,用木板夹成长堤状,以防夜雨。次日天晴,仍翻扒推平,以碌扒扒松,方法如前。
一般盛夏二至三日,秋冬四日,泥(灰)中已饱含盐分在滩场中心便利位置筑土圈如柜,长8尺、阔6尺、高2尺、深3尺,称灰溜。在溜旁开一深井,深8尺(或用缸以承溜),溜底用短木数段平铺,木上再铺细竹数十根,覆以柴灰,然后填所晒场泥(灰)入溜中,用足踏实,再以稻草覆灰,挑潭中海水泼草灰上,使缓缓渗入井中,即成咸卤(鲜卤)可上灶煎盐。
测卤咸度用莲子沉浮而定。取莲子10枚置入卤中,浮三、四莲为浓卤(盐度高),五莲者卤最浓,莲沉于底,则盐度已少,不能煎盐。
后改为用柴灰平铺盐田,引海水入盐田,吸取其咸分。灰晒干后扫成堆,如是重复两天,灰中饱含咸分。再挑灰至漏碗,灌海水至漏底,即成鲜卤。
制盐一是煎法:设泥灶,用铁盘或篾盘、铁锅置其上,注卤水入内加热,将皂角末和米糠搅沸卤中,即刻成盐。二是晒法:择盐田适中地段,围成方格,格内以土压实,铺上碎缸片,中分数格,将鲜卤注入坦格中,利用日光与风力使其结晶成盐或者用石槽晒盐。
但是新中国后,广大的盐厂工人通过技术改进,把这些制盐的工序分成了。蓄海水、晒盐静止过滤、晒盐、收盐等几道工序。
一、蓄海水、每月大潮时海水会淹过海岸滩涂地带,盐工们在海岸至盐田滩涂地带开挖出引水沟渠,待夜晚海水涨潮时,会沿着这些沟渠流向盐田,盐田内开挖低于海潮的大规模的蓄水池,并把泥土堆成堤坝以阻挡落潮时海水随着大潮流回大海。
二、晒盐泥过滤(冲洗盐泥、过滤获取卤水)。每座过滤池内都有一个用火山岩砌就的方(或长方形)蓄卤池(盐池)后改用青砖铺设。所谓蓄卤池也就是在盐田上开挖的一个宽2米、长3米、深1米的水池,下面垫着竹片(半年换一次)和茅草(2个月换一次),起到过滤作用盐池底部是由席子铺成的过滤器,再浇入海水过滤,过滤出来的水从盐池流入另一侧的池里就是卤水了然后把卤水静置在沉淀池中暴晒数日。用莲子检测卤水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浓度。要是卤水已达到足够浓度,可以晒盐了。
三、晒盐、收盐。盐工将已达到足够浓度的卤水用抽水机运送晒盐池中利用烈日进行暴晒。晒盐一般从上午10~11时开始,晒制到下午5~6时即可收盐。用半弯的铁片把显现结晶、稍呈白花、液晶态的盐晶刮集起来,并用木铲把盐巴收集起来后倒入大竹筐中,置于里屋阴凉干燥的地方即可。
最大的改进就是用抽水机将海水从,蓄水池中抽到沉淀池中经过暴晒沉淀成清澈的海水,达到一定比例后,再引入晒盐池中,直接晒出海盐。
这样既节省材料,而且还减少人工。但现在没有抽水机,但是有风车一样可以达到抽水机的效果。
林夕测量完毕之后,便跟着林长石回到了粮城。饭后把林长石和林长健兄弟叫到书房中把他自己的想法讲述了一遍。
林长石听后站起来,围着林夕转了好几圈,说:“你的这个方法。可行吗?”
“我拿小桶的海水试过应该可行。但是现在我们有两个困难,第一是没有青砖,第二是哪又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劳动力来挖掘晒盐池和沉淀池,还有引海水的沟渠。”林夕对着两位兄长说,“咱们省了一道工程就是不用修筑大坝了,只是简单的修缮一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