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位在并州饱受“苦寒”的天子,出乎意料的欣喜,表示要重赏那些有功之臣。
可恕不知有多少人不愿他回到洛阳,好好待在并州,反而能更加省事。
不少诸侯只不过是打着迎回天子的名号罢了,这些时间没有皇帝和那些大臣的在朝堂上盯着各个地方的一举一动。
他们能无所不用其极的揽财,扩大势力,培养自己的军队。
一旦自己的权力变大,野心和欲望也会随之膨胀,当能达到之前从所未到达的高度之后,又怎会向下攀爬。
当然,听到这个消息,不少大臣皆是喜悦的,也包括荀彧,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那个,包括他的叔父荀爽。
赵瑾虽然想将颍川荀氏的人才全挖过来,可对方也不一定都能看得上自己,这样的举世大族,也不会将全族性命压在他一人身上。
像这样的大族,往往会押宝在多个有一统天下之能人的身上。
最明显的就是司马家和诸葛家,两族之间的区别便是前者的野心更大,想要爬上更高的位置。
赵瑾一如既往的汇报些数据和事务,等着几位大臣汇报完后,自己便回到处理公务的府衙,在堂内,问向负责传递消息的亲信。
“子龙他们到何处了?”
“禀大人,郭先生和三位将军还未有消息传来。”
赵瑾见还没有什么状况,只能先处理眼前堆积的公务。
他采纳了郭嘉的谏言,特地要求赵云,张辽,高顺三人一同前去,赵云和张辽自不必说,于夫罗只是见他们二人一面,用不着动手,都会有所顾忌。
这次是高顺所率领的陷阵营为先军,不同于这支精军每次在战场上力挽狂澜,这一次就是当个摆设,其目的就是让于夫罗看看如今大汉的军队是何等勇士。
即使不能完全抑制他们的不轨之心,但也会有所顾忌,毕竟这些异族,向来是吃硬不吃软,就算郭嘉的口才再好,说的昏天动地,忽悠一套一套的,又有何用?
就算费尽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成功后,没过几日,内心又会躁动起来,将这些大义和道理甚至是清晰的局势都抛弃的一干二净。
在部下的怂恿下,再一次造反,不同于农耕民族,游牧民族仿佛是生来就是如此,更具兽性和侵略性。
当然,这些特性的种种原因都是因为生活习惯和生存的环境以及文明的高低决定。
毕竟四书五经等种种书籍,教化了不少世人,不少异族也因此与汉人互相接纳,一心向汉,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用汉人管理的方法,一个国家,一个族群,才能安定下来。
避免每日互相厮杀和内耗的局面,国家才能不断向好的地方发展,而不是日渐衰败。
所以郭嘉才会邀请三人同行,就算谈崩了,也能将其剿灭。
赵瑾派的一万兵马,虽算不上都是老卒,但都是披上甲胄,大部分人皆持刀盾,三千人弓弩手,其中一千五百人都佩上了包铁弩。
通过赵瑾和熊大壮以及花重金聘来的铁匠共同商议,讨论,打磨,试错许久后,最终制出弩匣能容下四支弩矢,每次都能连射两发。
可别觉得这种弩也就能装下四发弩箭,它的体型构造以及箭身箭头都要一般弩和弩箭要大上不少,杀伤力更强。
以往的一般弩箭,即使射中了敌军,能穿透甲胄,但不一定能一击致命。
这种弩箭的箭头和箭身都是经过不断试错的经验下制成的,若是为了能多装些弩箭,那杀伤力就要有所缩小,穿甲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毕竟现如今不可能全军配弩,弓手依然是主流输出,最后是两者轮番交替射击,效果最好。
让弩手将包铁弩匣内的弩箭全部射出,在穿透敌军前列的披甲士卒之后,让弓手开始射击后方的没有着甲或少量着甲的士卒,这种举动,可以说将弓弩两种兵器运用的如火纯青。
在前后两方刀盾手列阵,盾阵之后,将长矛手的矛戈等长兵器夹在盾上,达到拒马和防守的效果,随后再将骑卒一分为二,立在大军两侧,以防对方的骑兵冲杀正在拉弓射箭弓弩手。
这一套阵法,可以几乎说是万能阵法,是军阵中的万金油,赵瑾让校尉以上级别的军官都要熟记此阵,如果所率领的兵马不过千人。
那这种阵法可以说是全是漏洞,各个的兵种的数量几乎达不到比例,不如千人全部近战厮杀。
有时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除了最主要的士气之外,便是兵马调度是否妥当,阵型是否有漏洞。
往往是一处兵马被击破,随后敌军乘胜打乱军阵,将剩余的敌军逐个击破。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勇武过人的将领有如此大的作用的原因,并非是他一人能杀敌上万,上千,所谓的万人敌,便是能凭借少数人马,以个人勇武生生从敌军阵中撕开裂口,扭转局势。
至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这种说法,直接实施斩首行动,对敌军士气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且是这种以个人武力为核心的战法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