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被赵昺的稚气所惑,一时竟无言以对。他心中虽觉不妥,但碍于礼节,只得暂时按下疑惑,等待文天祥等人商议后再做决断。
回到船上,李庭反复回味着刚才在皇宫中的对话。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赵昺那番话看似天真烂漫,实则暗藏机锋。这三人似乎在故意绕圈子,不愿正面回应招降之事。
只能说不喝酒的李庭还算头脑清醒,他隐隐觉得自己被这三人耍了。也深知此次招降任务的重要性,若是不能完成,回到元大都必将受到责罚。
想到这里,李庭决定不再等待。他站起身,回到舱中,叫来那些细作,吩咐道:“你们给我分散下去,一部分人去探听宋军的主力所在,另一部分人去寻找张弘范的下落。记住,一定要小心行事,不可打草惊蛇。”
细作们领命而去,李庭则坐在舱中,静静地等待着消息。他心中明白,这次招降之行,要做好几手准备,其中之一,就是要准备救出张弘范。
本来忽必烈吩咐用一些财物作为交换,换回张弘范,然而之前被赵范打劫财物尽失,现在只能靠抢了……
另一方面,赵昺在送走李庭后,立即与文天祥、陆秀夫私下商议。
赵昺道:“李庭此行必有蹊跷,应该将其拿下,以免他回去向元军泄露流庭的机密。”
文天祥却并不同意赵昺的看法,“皇上,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我们若是将李庭拿下,必然会引起元军的报复。”
陆秀夫也点头附和道:“是啊,皇上。此法不妥,恐被天下人耻笑我大宋不守信义!”
信义、信义……又来了,真是一群猪队友!
赵昺心中暗自奚落,连连叹气,杀个人就这么难吗?张弘范也不能杀,李庭也不能杀,这两人可都是元军大将,如不能为我所用,留下只会是祸患。
赵昺有心将李庭扣留下来,语重心长分析道:“元水师在元日之战中惨败,后又在崖山战败,二位卿家认为,忽必烈现在还剩下多少战船可用?”
文天祥与陆秀夫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赵昺继续说道:“据我所知,元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而李庭此次前来招降,必然带了元军最后精锐力量。若是能将其拿下,元军短时间内将再无能力进犯大理安司。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文天祥眉头紧锁,他深知赵昺所言非虚,自己早年在福州一带也听闻过元日之战中元军大败。
但身为儒家子弟,他始终坚守着信义为本的原则,这一点是他的底线,“皇上所言有理,但若是强留李庭,恐引起元军更大的报复。”
陆秀夫也附和道:“是啊,皇上。此举风险太大,一旦失败让他逃脱,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