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朱汜这个家伙凭借自己不靠谱的信息来源,竟然还有点得意的样子,胡轲一时没忍住,教训的同时,语气中也难免夹杂着几分嘲讽。
这段文字是一段对话,主要人物有胡轲、朱棣、毛骧和朱标。胡轲在喝酒后,对朱棣提出了质疑,认为朝廷的圣旨并不是完全可信的。朱棣则反驳胡轲,认为他过于自负。胡轲随后解释了朝廷颁布海禁的真正原因,认为这是为了防止东南沿海的世家大族通过海上贸易获得巨大利益,从而拥有和朝廷叫板的权力。朱棣和毛骧听后都陷入了沉思,而朱标则对胡轲的聪明才智表示赞赏,但也意识到他的城府不足以和他的见识相匹配。毛骧请求朱标杀掉胡轲,但朱标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胡轲已经快要死了。最后,胡轲在得意之余,又喝了一大杯酒,并对朱棣说了一些讽刺的话。
然而,这一次朱棣的反应却完全出乎了胡轲的意料。尽管朱棣在听到胡轲的结论后立刻陷入了沉思,但在胡轲的酒杯尚未放下之前,朱棣再次开口了。
“海禁之策关系到国家的民生大计,涉及的利益非常广泛,不是先生您在乡间高枕无忧就能看透的。
即使先生您才智过人,但有些事情并不是单靠聪明就能理解的。如果不能全面了解情况,那些看似可靠的结论,实际上只是个人的偏见而已。”
朱棣说这番话时,虽然看上去有些可爱,但他的言辞却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直刺胡轲。
这样尖锐的回答让胡轲感到了挑战,同时也对眼前的年轻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哎呀,这小子还真不错,看起来并不是表面上那么憨厚。”
胡轲刚才喝下的那口酒,此刻变成了他接下来要大放厥词的助燃剂。
“你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正如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也只是在书写他个人的偏见而已。
虽然我懂得比你多一些,但说到底,我也只是一个旁观者,不可能完全看透一件事情。”
胡轲说完这句话,又喝了一口酒,但还没等他喝完,朱棣又开口了。
“这位托尔斯泰是谁?听起来不像是中原人的名字。”
胡轲听完,已经有些醉意的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说漏了嘴。但这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稍微愣了一下,他就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位来自北方的哲人,不是汉地人,几年前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
面对朱棣的问题,胡轲随口胡说八道了一番。
但他此时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说漏嘴的一句话,将会给毛骧和整个亲军都尉府带来多大的麻烦。
“属下这就去抓这个人。”
墙那边,毛骧不等太子吩咐,就主动请缨。
“我就说一个乡野长大的粗鄙之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毛骧在心里非常自信地盘算着。
毛骧对胡轲随口说出的这个托尔斯泰产生了强烈的抓捕欲望,因为胡轲现在的身份实在太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