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从后方送的信都顾不上看。
最后逼急了的石鼓县县令,直接让他的先是去找于将军的上级,就是郑王爷。
别看海南离南京距离很远,但是人员和货物的流通非常的频繁,而且当时的郑成功很好找。
这位心急火燎的信使先生坐了一艘前往南京的货船,很快就找到了延平王府,把求降信送到了郑成功的脸前。
郑王爷对这个送过来的地盘非常的喜欢,他现在正在进行对广东东部地区的攻略。
一个现成的地盘,直接就送到他的嘴边,能不咬吗?
可是,中间又牵扯到有一个雷州半岛,实际控制雷州半岛的又是于将军。
而于将军和延平王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微妙的,名义上是听从延平王府的调遣。
甚至海南地区官员的任命于将军从来不过问,还有每年交的赋税,该交的利润等等都按时的上交到南京。
但是你也别想调动于将军手下的一个兵,如果有什么军事行动,必须得用商量的口气。
而且你也别想把海南岛上的队伍调出来,也就是打打配合,还能听你的。
比如延平王府要对广东地区进行攻击,于是就跟于将军商量,希望他在广东的西部地区做出点动作来,吸引一下尚可喜的注意力,分散一下他的兵力。
于将军看到延平王府的公文之后,并没有完全听令,采用的方法就是只把广西沿海地区给占领了。
把吴三桂打的哭爹喊娘,而广东的尚可喜,那也是担惊受怕,因为打仗的地方离广东都非常近,稍微改个方向,就直接杀到广东境内了。
这也算是服从了郑成功的军令,但是和郑成功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郑成功想的很美,他希望海南的部队直接从雷州半岛向广州方向攻击,然后尚可喜的部队就全去抵挡于将军的部队了。
他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广东的东部攻城掠地,占下实际的地盘。
于将军这么一搞,确实把尚可喜的很多的兵力分散到了广东的西部地区,甚至他的海军直接跑出珠江口,在雷州半岛和广州之间游弋。
生怕于将军玩个声东击西,直接通过船只把部队运到广州附近来个黑虎掏心。
但是因为没打起来,广东东边的人马并没有调空。郑王爷打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于家军的威名已经被神化了,因为他们在江苏和山东打的太凶猛了,野战没有哪支部队能扛得住他们的进攻?
攻城就更狂野,连云梯都不带,就像现在的特种兵级别的山地步兵,拿着根绳子前面挂个钩子,甩到城墙上,拉着绳子就直接爬上城墙了。
至于什么滚木雷石,在几百只威力巨大的火枪面前没人敢往城下扔东西。
只要往起一站,十几支火枪就打过来,就算没打中你人,溅起来的城砖上的碎块也能让头破血流。
更何况还有火炮,据我的了解,于家军把步炮协同作战已经玩火了。
先用射程远的火炮轰,然后掩护射程近的小火炮抵近射击,炮火还没停,步兵就已经端着盾牌走到城墙底下了。
然后就是火枪弓箭压制城头,那些善于攀爬的广西兵往城墙上爬,基本一截城墙不用攻击第二次。
没听说过哪个城市顶得住于家军的进攻,动作太快,火力太猛,往往指挥官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人已经杀到城头了。
简单的讲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一点儿感情都不酝酿,一点前戏都没有,直接硬上,一把到底,也不等城里的指挥官调兵遣将,直接用连续不断的炮火火枪把城头的火力压制住。
同时,迅速的靠近城墙然后上墙。因为不用携带云梯这类的登城的工具,所以部队的前进速度相当的快。
往往城市当中的军事指挥官,还没来得及登上城墙观察一下敌人,敌人就已经在城墙上追砍他的士兵了。
就算你城市的有充足的兵力,但问题是你还没等调上城头,城墙已经失守了。
等把全套装备拿到手了。于家军的士兵组成一个十人的战队,几十个人都打不过人家。
万幸是这么优秀的士兵,也是不容易训练出来的。
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老于将军和小于将军都没有去占领太多地盘的欲望。
但是尚可喜不敢掉以轻心,即使广州东部的局势很紧张,但是仍然保留了足够多的兵力来防备海南方向。
现在一个广东西边的县城要投降,这可是大好事,只要这个县城的旗帜一换,尚可喜就得出兵。
而这个地盘已经是大明的了,于将军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讲,都得派兵去救援。
只要双方一打起来,那规模就没法控制了,腹背受敌的尚可喜,那就可怜了。
只要能分散一些尚可喜的注意力,广东东部的这些战斗就可以顺利一些。
郑成功非常迅速的派出了特使,还给于将军发了一个非常正式的公函。
主要的意思就是这块地盘是咱们的了,赶紧派兵去接收。
从延平王府发过来的公函,于将军还是能够很快就看到的,毕竟是上级来的信,总要先拆吧。
等到郑王爷安排的特使跑到石鼓县,和这位石鼓县的县令敲定了投降之后的待遇等等一系列问题。
于将军派出的200名士兵也来到了石鼓县,有了底气的石鼓县县令,直接把大清的旗帜扔到了一边,把日月旗给挂起来了。
尚可喜虽然对这个县的得失并不在意,但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还是派出了1000人的部队。
在石鼓县的城墙外面武装游行了两天之后,迅速的就跑掉了。
不跑不行啊!那200名于将军的部队,从城门里出来,齐齐刷刷的向着这一群清军杀过来。
那些指挥官一看,这就不是普通的部队,是于将军训练出来的第二支戚家军。
还没到接触,连军官带士兵的胆气都散了,然后就是一个集体的向后转,然后撒丫子就跑。
事情到这里还是挺正常的,然后就是投降的石鼓县的县令受到了重用,直接去南京升官发财去了。
石鼓县的县令这个位置就算空缺下来了,但是接任这个县令位置的人选就麻烦了。
那个时候,刚刚推行科举考试没多少年,新上任的举人没有几个,而那些投诚过来的清朝方面的官员又不敢放到前线的位置。
万一这些墙头草受到压力之后,又给投诚回去怎么办?靠近清军控制区受到的诱惑和压力就比较大。
所以这个石鼓县的县令的位置就默认成为了秀才的优选。
而且一个县的官员的职位挺多的,少说能安排三五个秀才。
而且在靠近抗清前线的区域,当官比较容易升职,哪些自觉考举人比较痛苦的秀才,就开始竞争这个石鼓县的编制。
开始还挺正常的,第一任石鼓县的县令和第二任的石鼓县的县令都得到了提升。在石鼓县任职的县丞、主簿,兵曹也很快就得到了提拔重用。
但是在五年前,事情出现了变化。
这五年的时间里面一共更换了四回县领导班子。
岳父通过关系找到了关于这个县的一些驿报,虽然写的不太详细,但是能够看的出来,这个县城被攻击了好多次。
有一次是县衙里面的所有的官员一块团灭了。
还有一个县令和两个主簿在城墙上被流矢击中,死于非命。
一个县令因为不战而逃被砍头,还有一个县令在赴任的途中被强盗杀死。
算起来五年的时间里面一共死了四个县令,三个主簿,其他的小官员死了得有两三轮。
所以现在石鼓县的领导班子是空的。
我觉得非常奇怪,于将军的队伍不是控制的那个地区,为什么还会发生县城县令被杀死的事情。
这个玩意儿就在文件当中没有体现了,但是通过消息灵通人士还是打听到了一些。
简单的说,就是有一任延平王府任命的县令,或者是县丞把于将军给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