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后,这位指挥官逃回了京城。
虽然差点儿被康熙砍掉脑袋。
毕竟也算是康熙的没出五服的亲戚,板子高高举起,最后还是轻轻的落了下来。
但是打了败仗,总得给自己找点战败的理由。
所以他洋洋洒洒的写了数万字的一份奏章。
实际上就是一份检讨书。
郑经,现在应该叫我们大黄帝国的皇帝陛下,拿到了这份检讨书手抄版。
皇帝陛下看过之后特地送到广州让我也看一下。
我仔细的看了一遍时候,发现这个指挥官肚子里还是有点儿油水的。
刨出去那些歌功颂德拍马屁的文字。他还是在这个检讨书里写出来点实质性的东西。
他在这个检讨书里提出了三大恨和三个不明白。
第一恨是恨自己选错了开战的时间,不应该选择在上午。
应该的下午甚至在傍晚和我军交战。
这样得到信息的援军在夜间行动受限,就不能够迅速的进行支援。
夜间行军是非常有风险的。
在天黑之后,火枪和火炮的精准度会大打折扣。
而且开枪的火光会暴露位置,可以给清军的弓箭手指示方向。
而且清军可以利用黑暗,隐蔽的接近我军,逼迫我们进入混战肉搏战。
第二恨,是开战的时候动作不够坚决。
没有利用骑兵的速度,在我军的队伍没有进行集结的时候进行猛攻。
如果趁着我们的队伍在四五公里的一条路上散开的时候。
猛攻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容易就能够一支小队伍打垮。
然后后面的战斗就好打了。
当时不应该让骑兵那么痛快的撤退,不应该给我军调整队形的时间,炮一响就怂了,没见过这么胆小的。
当然,这第二个恨其实是给骑兵的指挥官上眼药,叫你不听话。
第三恨就是不应该把火炮分散使用。
本身我军的火炮的数量和质量都比清军高。
而且我们的火炮都是有炮车的,移动起来非常的迅速。
结果开战之后没多久,清军的火炮基本都被我军干翻了。
然后清军就拿我们的大盾牌没办法了。
如果在开战之初,清军可以把火炮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攻击一部。
就算和我军的火炮对轰过程中,承受巨大伤亡,至少可以把我军的盾牌破坏上很大一部分。
这样清军的抬枪就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了。
在失去了大号盾牌的保护之后,我军的伤亡就会成倍的增加。
并且,我们的盾牌墙支离破碎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
清军的骑兵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冲入我们的阵地,然后我们的队伍就散架了。
骑兵对步兵时,只要步兵的队形不乱,骑兵就拿步兵没办法。
但是如果部队的队形乱套了,那么三五个骑兵就可以赶着一两百的步兵四散奔逃。
就像赶鸭子一样,想把哪只炖大鸭子,就可以从背后一枪挑出来炖了他。
当然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如果也没有那么多要是。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他们败了。
他还提到的三个不明白。
首先他不明白为什么用竹子做的铠甲那么结实。
双方打了好几个月,我军在前线使用的竹铠甲有10万多套。
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清军还是非常成功的搞到了几套完整的竹子铠甲。
经过测试之后真的是大惊失色。
重量还没有铁甲的三分之一重,价格就不用说了。
但是他的防护能力都超过了普通的铁甲。
30步之外,专用的破甲箭都不能够射穿这个三层竹制铠甲。
甚至连抬枪在100步之外,都有可能打不穿。
而原因我可以偷偷的告诉康熙。
这就叫表面力学,还有就是材料硬度不够的时候,可以用厚度来加强。
铁甲够硬,但是好铠甲你得加钱,金属厚度不能超过一厘米厚吧。
1厘米厚的甲片,搞上一身,必须得大力士才能穿得起来。
而我们的竹制铠甲就可以用一厘米厚的甲片。
而实际上我们的铠甲厚度是三个一厘米。
我们现在制作的铠甲,看着好像就是一个竹筐。
然后在竹筐外面挂了一些竹快板。
实际上我们的竹筐是双层的。每一层都是用接近一厘米厚的竹条进行的编制。
两层的结构中间还要有加强筋,让两层竹筐的结构不会轻易的变化。
等到在进行作战时,再把哗啦哗啦响的竹块板挂在铠甲外面。
这就形成了三层铠甲结构。
本身我们选择的就是表面硬度相当高的毛竹制作铠甲。
而被我们当成外层鳞甲用的竹快板片,表面还有弧度。
因为是挂上的,还算是滑动装甲。
无论是弓箭还是子弹。
破坏了外层的这个快板之后,弹丸的动量和速度都会收到很大的损失。
再击穿一层竹筐之后,弹丸的速度就更低了。
就算是比较近的地方开枪放箭。
三层竹铠甲都被破坏了,最终我们的肉体所承受的打击力度至少能减少到原来的一半。
这种防护力度已经能和将军们使用的山文铠媲美了。
虽然我们的铠甲穿上去以后,身体非常的臃肿。
再带上我们的头盔之后,就和商场里面穿着布偶服装的服务员有的一拼了。
实际非常影响身体的灵活性的。
不过没关系,只要扛揍就行。
他的第二个不明白,就是为什么我会让炮兵和步兵一块儿行动。
而不是单独的组成一个炮兵队伍单独行军。
他非常不理解,我们为什么采取这种行军方式。
火枪兵、盾牌手和长枪兵、弓箭手混在一起前进。
难道不觉得乱吗?
我们这种的推小车行军的方式,最后让清军的骑兵,袭击我们的炮兵部队的行动彻底的失败了。
这些骑兵们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没发现炮兵部队在哪里。
一直到火炮打出了散弹,打翻一大片骑兵。
这些骑兵们才发现,原来火炮是和步兵混在一起的。
为啥我们的火炮不单独列队?
原因就是因为畜力不足,没有足够牲口拉炮车。
我们的炮兵的数量不足,虽然有炮车,但是要人去推拉。
在行军过程中,碰到沟沟坎坎,就需要周围的士兵帮忙。
所以不能把火炮单独列队,必须混在步兵里面蹭劳力。
他的第三个不明白。
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火炮展开那么快,发射频率那么高。
同样是100斤上下的小型火炮。
我们这里开两炮,清军的火炮都不能发射一次。
双方对着开了一炮,结果谁也没打中谁。
清军的炮手紧张的清理炮膛装火药。
然后对面的火炮响了,紧紧张张,哆里哆嗦的总算是拔火药灌进炮口。
刚把炮弹塞进去,还没有准备点火。
又一发炮弹从头顶上飞了过去。
这个答案我是知道的,可惜你离得太远要不然我就真告诉你。
问题就在于我们用了整体装填方式,我们的发射药提前就准备好了。
提前用宣纸包括好固定重量的火药,把炮膛清理干净之后就可以一次装填。
然后用通条把火药推到固定的位置在装炮弹,再把引火药安排好。
就可以准备点火发射了。
而且我们的炮兵训练的频次要比清军的多的多。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
光是一个清理炮膛的动作,你练上三五次和你练习上几百次。
仔细看看动作就能看出来熟练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