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六口围坐地毯上这张紫红色的小方桌旁,吃得热火朝天。四个孩子,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才把全钢、半钢解释清楚。
“爸,你回上海吗?”米嘎嘎咂巴着油嘴,看着爸爸的脸说。
“自己的家,咋不回?尽管,你爸爸是个孤儿,是靠舅舅舅妈拉扯大的,你们外公也离开九年多了!好歹,舅舅舅妈还在。
舅舅回信说过好几次了,从我离开上海的第一年,我家住的番瓜弄就变化好大!舅舅一家从草棚屋,搬进了楼房。现在,番瓜弄的变化就更大了!舅舅让我带你们回上海看看,带老婆孩子开开眼界,房子是挤得下的!
伊还讲,阿拉一家人回到上海,笃定不让阿拉打地铺!”他微笑着,抚摸着儿子毛绒绒的小脑瓜。
古丽的手一抖,一撮油亮亮的抓饭掉到桌上,赶忙抓起塞进了嘴里。灯下的她,红黑的脸上已不光滑,身体也已发福。
“爸爸,那,我们不回来了吗?”最小的雁红停止了咀嚼,担心地问。
“能不回来吗?!爸爸不能想象,有一天会看不到夏天晚上十一点还飘着晚霞的天空,看不到无边的沙漠、棉田,看不到红柳花野麻花,看不到洪沟里青青的芦苇、毛拉草、棕绿色蜡烛样的毛拉,看不到黑绸缎一样滚动的黑色羊群!看不到金灿灿香喷喷的沙枣花开满塔里木的春天!
爸爸不能想象,爸爸身边没有你们,没有妈妈,那样的日子,是什么日子?!你们爸爸,我的魂,早就在这里了!”他扭头,指着昏黄灯影里正墙上那副《青春遇》图,眼里泛着泪光,“那是十七年前,一个夏日黄昏,漫天彩霞夕阳里,我和你们妈妈第一次相遇的情景!”
这张长约两米横幅的水彩画,挂在墙正中:昏红的夕阳下,两行蜿蜒前伸的银绿沙枣树林,公路上,几辆大木轮老牛车和一架三匹马拉车迎面相遇。
几辆大轱辘牛车上坐着身着没有帽徽领章的绿军衣的青年男女,一个个欢天喜地,有的胸前还别着红花,有的探出脑袋瞧着前方;最前面车上的英俊的赶车小伙子,留着淡淡的胡须,手持长鞭下了车!
对面,赶马车的中年维族汉子,边上坐着个维族样貌的青春少女,紫花帽、黑坎肩、红绸裙,十几条细辫在晚风中飞舞,右肩上立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鹰,少女脚边一只兔夹子上夹着一只灰兔…
古丽望着那副画,眼睛潮湿了。那“叮叮当当”铜铃脆响、红红绿绿流苏拂风、骏马奋蹄飞扬的三套车,威风凛凛的老鹰,装满干草的大木轮老牛车扭动时唱的“亚里亚亚里亚”,还有,十七年前那个神采飞扬十几条细辫飘舞的青春美少女,一下子,回到了眼前!
时光匆匆,太匆匆!弹指一挥间,十七年,过去了!
“爸,墙上这张画,我都看了几百遍了!既然,咱们还回来,那,我也想去上海看看!看看上海的大轮船大楼房!”米嘎嘎咂吧着油亮的小嘴,摇着爸爸的胳膊。
“爸爸,我也要去,我也要去!”那三个也娇滴滴嚷道。
“唉——,你们都这么大了,除了照片,还没真正见过上海!没见过你们的上海亲人们。这些年,一则我的腿不好,不想让舅舅舅妈操心;一则你们又小,羊子也是一天也离不了人,咳,十七年了,我还一次也没回过上海!哎,古丽,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你能不能这两天趁冬闲,回趟民族连,动员你爸或是你妈,来帮咱们养他一个多月羊子?我好带侬回去见见舅舅舅妈,见见大上海!我和娃娃们走了,不能拉下侬呀!”他向老婆商量道。
“明天一早,我就套毛驴车去民族连!”古丽把鬓角一根飘到嘴边的灰白发丝拢到脑后,抹了一把眼睛,低头说。
“噢!噢噢!阿拉要去上海了!”孩子们在地毯上欢呼起来,差点踩翻碗盘。
离大年三十,还有十天时,刘竹影、萧长元领着塔里、梦晨两个小的,回口里老家探亲。
萧梦迪和妹妹梦桑,留守看家。
萧梦迪九岁就开始煮大米稀饭、包谷糊糊,十二岁时就会炒菜了,好不好吃另说,反正,饭菜都能鼓捣熟。这回,妈妈走了,做饭烧菜对她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现在,白面大米随便吃,红柳凉棚里的菜窖里,一棵棵绿生生的白菜,一根根红的黄的胡萝卜,一个个圆溜溜的淡黄色皮牙子,塞了大半个菜窖。屋里火墙上方,黑黢黢的横梁上吊着一块几乎风干、半个搓衣板大小的大肉,还愁做不好饭菜?凉棚里,堆着爸爸劈的小山似的红柳疙瘩劈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