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接待朝鲜使臣有什么章程?末将好准备!”
看朱允熥没说话的意思,他干坐着有点坐不住了,主动发问,他也算皇亲国戚,意思表达出去就行,没必要遮掩,有这里耗着的功夫,去秦淮河听曲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第一,表兄你亲自去准备,所有朝鲜属于中院王朝的相关史料全部要找到,到时候当做回礼赠送;
第二,找凉国公,挑选精兵悍将替换四方馆守卫,必须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悍卒;
第三,把咱们最美味的饮食准备好,让他们见识见识天朝上国的饮食文化,这一点亲自去准备;
第三,礼部那边的钩工你去监督,特别是给朝鲜的回礼单给我抄回来一份;
就这么多,这些要亲自去办,不要自己钻勾栏,下人去办事!”
“殿下,我勤于军务,可不去勾栏烟花之地。。。”
本来李景隆还想狡辩两句,可看着朱允熥似笑非笑的眼神,李景隆说不下去了,心里暗骂,哪个不长眼的东西在吴王面前嚼舌头的,MMP。
纪纲这段时间可没闲着,现在应天大多数勾栏都有纪纲的人了,只有酒楼的情况不是很好,进展缓慢,好些大臣的家里已经有了密谍。
朱允熥惦记去宫里的事儿,看着退出去的李景隆懒得扯皮,谋臣才是当务之急。
虽然他这段时间一直研究大明律,可怎么给后面的改革埋好伏笔,还需要一位智者出谋划策。
虽然伏笔没多大用,可至少能堵住群臣以后用祖制阻拦的口,他不担心群臣反对,杀一批没人反对了,方孝孺那样的硬骨头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文臣还是明哲保身的。
这也是他自己培养臣子的原因,他需要在这些历史留名的文臣进入朝堂之前洗脑,让这些人变成重要臂膀。
现在这些人普遍在三十岁左右,七年以后就能登堂入室了,正好派上用场,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他没想过改革的事,温水煮青蛙的形式慢慢植入就行,改革必须要有绝对话语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万一被朱元璋叫停,那以后再想改就难了,祖制的威力是不可想象的。
朱元璋是小农思想,他要抬高商人和工匠地位,甚至可以给予荣誉爵位,朱元璋那里肯定通不过。
他爷爷出生贫寒,家人因解饿而死,商人一般会在灾难来临之时为了更大的利润囤积粮食以牟取暴利。
这段经历让他爷爷对商人产生很深的城见,认为商人只顾个人利益,不顾百姓死活,国家危难。
甚至认为太耐因鉴赏而困苦,商人不事生产,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最重要的是沈万三个人的能力都能资助都城,个人的财富堪比国库,让朱元璋感觉到商人富可敌国,眼里只有利益,缺乏忠诚,对大明江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商人本来就有财富,如果还有爵位,那威胁甚至超过文臣武将。
武将的威胁朱元璋还不放在眼里,只要他还在就不可能生乱,开国皇帝有这个自信,五军都督府让皇帝对军队的控制达到巅峰。
文臣威胁?“胡惟庸案”还没结束,这就是悬在文臣头顶的一把利剑,有人膨胀,杀了就是,几万人血淋淋的人头在压着。
可天下商人何其之多?总不能全杀了吧?只能采用压制的手段。
朱允熥来自后世,肯定不同意他爷爷的主张,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商业是必须要发展的,特别是小冰河时期,想让华夏领跑全球,必须发展工商。
所以这些改革计划只能润泽无声,不能直接提出来,否则很有可能让朱元璋怀疑他的治国能力,功败垂成。
这不是说朱元璋的能力不行,相反朱元璋在华夏帝皇里面杜能排在前几位,是时代的局限性,他想在大明实现主张,必须培养自己的班底,现有朝堂多大数都要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