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形势变了,太子不知所踪,定王今后可能要继承大统。昨夜,为教授定王什么内容,方以智颇费了一番脑筋。作为帝王,对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只需了解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学史。方以智首选讲授《资治通鉴》,让定王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长见识,辨是非,知兴替。
今日讲授的篇目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林旭之前看过很多遍,不过没有深入思考。
三家分晋让强大的晋国不复存在,就好似如今的大明,也被瓜分为几块。方以智在讲授时,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悲痛。定王听得很认真,同样也有些感伤。
教授完毕,方以智整理思绪,“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你们说说,读了三家分晋,有什么思考没有?”
李之庄略一思索,“我以为智伯之失有三:其一,智伯在聚餐时,当众戏弄韩康子,还说什么生死福祸都取决于我,是为骄纵跋扈。其二,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好地,韩康子忍辱割给他。智伯又向魏桓子、赵襄子要地,是为贪得无厌。其三,智伯水淹晋阳时,家臣提醒他提防韩、魏二人与赵襄子内外勾结。智伯不做防备,还把家臣的话说给韩、魏二人听,导致后来的失败,是为刚愎自用到了极点。”
方以智捋着胡须点了点头,面露笑意,“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定王清清嗓子,“刚才师傅在教授的时候,我也有所感悟。一者,治国之要,重在得人。选人要选仁德之人。智宣子选没有仁德的智伯继承家业,这是失败的根源。二者,治国之本,重在民心。赵襄子退守晋阳,被水围困而民不叛降,是因为老百姓都拥护他。三者,治国之策,重在仁政。韩、魏两家畏惧智伯的权势,才跟随智伯,貌合神离。智伯对韩魏一味索取打压,最终众叛亲离,自取灭亡。
方以智又捋了捋胡子,脸色温和,却没有说话。
待定王说完,方以智开口道:“学古为了知今。就眼下形势而言,与三家分晋颇为相似。鞑子好比智伯。南都、李自成、张献忠好比韩赵魏。
鞑子兵势强盛,我们弱小,不能与之相争。但也有可争之处,一争人心。鞑子剃发令不得人心,剃发令到哪里,抗争就会到哪里。京畿起义的百姓就是抗争的先行者。或许过不了太久,剃发令就要到山东河南。那时,我们就大有可为。二争人才。鞑子人口少,他们抢占土地容易,要治理好却是不易,还要依赖咱们汉人。我们要想办法把中原汉人中的翘楚,为我所用,不留给鞑子。三争人和。殿下要练新军,粮饷是根本。要得粮饷,必须得到周边府县的支持。眼下各府县都在观望,正是收入囊中的好时机。
定王若有所悟,拱手一礼,“学生受教了。学生以为,若争人和,还有些事要做。现在鞑子面对的,不仅有南都的人马,还有李自成的人马,张献忠的人马。鞑子最希望的是,这三支人马继续内斗,而后好鹬蚌相争,渔人得利。鞑子最害怕的是这三支人马拧成一块,一起来对付他们。南都诸臣鼠目寸光,搞什么联虏灭贼。这正中鞑子下怀。学生敢断言,贼被灭之时,就是鞑子南征之日。在这事上,学生现在无能为力。但若能南下,学生就是千难万难,也要把他们收在麾下,一同对抗鞑子。”
方以智听完想,有些惊讶,有些欣慰,又有些无可奈何。
早课讲了一个多时辰方才结束。
吃罢早饭,方以智、熊文举、张家玉、李之芳前来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