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森林内氤氲缭绕,
夜幕降临得比外面格外早些。
三人外出打猎回来又开始了修炼。
此刻阿郎的修为已经晋级化神期,
月瑶则到了金丹末期,都是可以辟谷的了。
其实晋级金丹期之后,体内真元已经非常凝实,
已经很少出现饥饿感,何况现在两人的修为已经远远高出金丹初期,
所以即便数月不进食也不会觉得饥饿。
可小金的修为进展缓慢,原本妖修三级修为的它,
经过一年多的苦修,修为才达到四级,
相当于人类的金丹初期,
体内也刚刚凝结出妖丹。
相比元昊、月瑶两个妖孽级的修炼天才来自然是逊色不少,
不禁时常叹息道“妖比人气死妖啊!”
其实作为妖修来说,他这样的修为进展已经算是神速了。
妖修等级分为一到十级:
一级为妖禽或妖兽--
灵智初开,不会人言。
靠天赋异禀施展异能,
攻击力强于一般凶兽数倍甚至数十倍
(近似于人类修士的炼气前中期)。
二级为小妖--
开始悟人性,
能略懂人之行为,不会人言,
可凭武器攻击强于妖兽
(近似于修士炼气中后期)。
三级为妖怪--
会人言,初懂礼,
不但天赋异能有所增强,
还会用妖术邪法,擅于蛊惑人心
(近似于修士筑基期)。
四级为妖精--
丹田初生妖丹,
擅用人言,
始悟人道和天道,
可凝聚万物星辰灵力继续修炼,
妖术邪法已经有一定造诣,
擅于迷惑人心,
可借助其他肉身使用,
可利用风沙劫掠,会遁走,
有些强者甚至会变身和飞行
(近似于修士金丹初期)。
五级为妖将--
妖丹开始凝实,
初具威力,
妖术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可以借助自然之物为武器御敌,
擅用兵器伤人
(近似于修士金丹中后期)。
六级为妖统领--
妖丹炼化成形,
可借助妖丹之力攻击,
比之妖将妖术更强,
可节制妖将、妖精、小妖为其所用
(近似于修士元婴初中期)。
七级为妖先锋--
开始化形,
禽兽类特征逐渐开始退却,
慢慢向人形进化,
战斗力比妖统领略强或者擅长特殊妖术技能,
擅用兵器
(近似于修士元婴中后期)。
八级为妖帅--
妖丹灌注真元,
身体大部化为人形,
能节制妖先锋、妖统领及各级小妖,
初具神通,
能用法器、法宝甚至灵宝
(近似于修士化神期)。
九级为妖王--
妖丹内元神可出窍,
完全化去兽类模样,
使用妖术可幻化成人,
与人类修士外形无差别,
擅用妖术邪法和法宝灵宝伤人,
能独霸一方称雄
(近似于修士分神中后期)。
十级为妖皇--
利用妖丹锻体,炼虚后合体,
能独霸一域,
统领各级妖修,
法力非凡。
(近似于修士大成期乃至渡劫初中期)。
妖修十级以后与人修无异,
向更高的大乘境界修练,最后渡劫飞升。
其实妖修的修炼途径其有很多,
除了那些循着旁门偏法修炼的途径外,
大的途径还有两条:
一种方法是采精气、拜星斗,
渐至通灵变化,然后积修正果,
是为由妖而求仙。不过此径迅捷而危险,
存心不正者易入邪道上犯天律下触神罚,
前功尽弃是小,形诛神灭也不无可能。
所以一般心智不坚或追寻正途的妖修一般不会寻此道修仙。
另一种方法则是先炼形为人,既得为人炉鼎备也,
则修习内丹,是为由人而求仙。
虽然吐纳导引非为旦夕之功,久久坚持自然圆满。
这条路时长且清寂,磨性炼形亦须下大工夫,却最为稳妥。
小金本是妖兽,
循的也是正统修仙之道,
即先晋升为了妖修,后化而成人,
化形之后再寻求大道圆满。
因凝练妖丹的进度异常枯燥缓慢,
加之又有两个进步神速的家伙,
经常在旁边显摆那些新悟出来的法术和法宝,
所以小金此刻心绪不佳异常烦躁,
经常和五毒兽斗嘴以排解胸中烦闷。
所以为了给小金加油打气,
元昊和月瑶都会在白天邀着小金携五毒兽一起去外面打猎,
说是给小金弄点好的补补身体,
其实是担心他心烦意乱之下影响了修炼路径,帮着他散心解闷才是真的。
也确实经常能打到各种鲜美的野味,一起带回破庙烤着吃,
几人那种边修行边野炊的日子过得是一个有滋有味。
于是小金也是乐在其中,虽然岁月悠悠修炼慢慢,但有这几个人每天在一起嬉笑玩闹也就不会觉得太枯燥了。
令元昊奇怪的是,他们之后连续的突破境界,
竟然连一道天雷也没有降下。
不要说天雷,就连平时刮风下雨也再不见有雷声,真是怪哉。
想来应是他师父不灭的警告起了作用,
让他此刻信心倍增。
这一日傍晚,夜幕刚至,
正在三人静心修炼之时,
突然间远处传来阵阵嘶吼声和咆哮声,
浓雾中逐渐浮现出点点蓝绿幽光,忽明忽暗,
元昊放出神识查探便是一惊,
原来那四面鬼火一般闪烁的竟然是一群恶鬼和凶兽的眼睛,
它们的眼中闪烁着凶光,
从四面八方向着破庙方向扑来。
元昊心念一动,迅速祭出本命法宝“九转玲珑宝塔”,
“守”字决出,宝塔光华大涨,
升至半空,
八角九层的玲珑宝塔登时光华四溢,
幻化出一口巨型大钟模样的光罩,将整个破庙罩在其中。
凭此时元昊的修为,加之宝塔无上的法力加持,
即便有渡劫期的敌手,恐怕也难以攻破这道防御。
然而,
外面聚集的恶鬼妖兽越来越多,
铺天盖地吼声隆隆,震得人狂躁不安。
“一味防御也不是办法,
老子倒是要出去领教领教什么样的一帮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