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臣已经和户部查过,张焕所说的数目太过夸张,王宗沐不是这样的蠢人。张焕在南京,多半是误信了什么传言。
王宗沐如今就在京师,近几日即可上疏自辩,这之后臣自会让人进行更详细勘察。”
“查,要严查!
这种事情,要么是朕被蒙蔽,要么是朝臣被污了清白。一定要有個水落石出,明确的结果!”
朱翊钧说完才发现,原来王宗沐就在京师,喜道:“传他入殿见朕,朕要亲自听他讲!”
张居正见皇帝正在兴头,只好叫人急传。
等见到王宗沐,朱翊钧叫他详细阐明。
王宗沐见到小皇帝,心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行礼道:
“陛下,臣提议使用海运来送漕米,并非异想天开,乃是源自元时旧策。
永乐初年亦有海运,只是因为海上风浪大,船只倾覆的比河运更多,漕米损耗过大。后来永乐十三年,成祖爷又要北征蒙古,觉得比起海运,运河更为安全稳定,才停了海运。
之后成化年间,曾试图恢复,没有成功。
但是如今同一百六十年前,情况有所不同。
一是船只建造技术更好,对沿途海况更加了解。
二是运河常年被黄河冲击,泥沙堵塞严重。隆庆二年、五年两次洪水决堤,堵塞运送漕米的船只,导致京师也受到了影响,不再像明初时那样便利。
三是黄河水患愈发严重,但是为了保住运河,无法全力治理黄河。一旦出事,只能选择在中下游段泄洪。百姓流离失所,朝廷的损失同样巨大。
去年,臣与时任山东巡抚的梁梦龙共同提议,用海运来补充漕运,两途并输,可让国家省却银钱无数,元辅高……”
王宗沐突然发觉自己说错了话,他之前在外,没有经历那一场风波。如今高拱被贬,元辅已经是张居正了。
不敢直视皇帝,他只能小心瞥了一眼张居正的脸色,没有看出他的神色变化。
王宗沐硬着头皮,继续道:“当时高拱也同意走海路,但他打算开启山东胶莱运河。不过臣等觉得没有必要,不应该多此一举再开运河,应该全程走海路。”
张居正补充道:“元时为了避开山东海角的风浪,开凿此运河,连通两海。不过蒙古人急于求成,导致运河窄小水浅,行船困难。
嘉靖时曾有所整顿,没有见效。所以那时臣反对重开胶莱运河,国家财政困难,没有这个余力。”
朱翊钧轻微颔首,表示理解。
王宗沐松了口气:“正是如此,先帝下令,让臣试行海运。
臣担任漕运总督以来,发现每年漂没的粮船大致是七百三十多艘,运载粮食二十二万余石,这是每年运河白白损耗的。
而每年淮安、扬州两地所要上交的正粮总数是二十万石,所以臣打算走海运,运送这两地之粮,最后决定先运十二万石,进行试航。
今年三月中旬,船队从淮安出海,绕过山东,五月末到达天津,共用工部银一万五千两,海船三百余艘。
沿途数月,涉及三省路程,涉及官军三千余人。如果真有大额损耗,早流出传言,哪会等到被人弹劾。
相应账目有迹可循,船只打造、人员任用,有卷籍在册。
臣之前还上了《海运详考》和《乞广饷道以备不虞疏》两道奏疏,记述为了海运,需要在船只、粮食、人员等方面的变动。相关情由,都有详细记载,还请陛下明察!”
用海运来代替漕运,正好处在朱翊钧的长远规划中!
看到同路人,他有心为王宗沐叫好,但是还得保持皇帝的威严。
强压笑意,朱翊钧轻轻点头:“王卿为了国事操劳,一路辛苦。关于海运之事,要整理出相关书册,给朕看看。朕还有赏……就赏白银五十两,布帛……”
张居正听到赏赐的内容,心里突然有点酸。
当初他前往天寿山,为先帝探查陵墓中暑,才得到这些赏赐,已经算是目前朝臣的顶格赏赐了。
没想到王宗沐第一次面圣,就能享受如此礼遇!
“但是朕赏罚分明,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关于张焕弹劾之事,还得遣人去查,一旦查实,就是欺君之罪,不但赏赐全要收回,还会重重处罚,决不轻饶!”
“臣不怕被查,只求陛下还臣一个清白。”
朱翊钧满意道:“等这些都查清楚,没有问题,朕再从内帑拨十万两,供你试行海运。
明年的漕米运量翻倍不说,还得进一步派遣人员,探查附近海疆。一来减少风浪危险,二来避免倭寇海盗袭扰。”
朱翊钧有心探索南洋,和欧洲殖民者们争帆四大洋,让大明的旗帜插遍世界。
只是现在说出来,肯定得不到众人认可,还得等待时机。
王宗沐得到这些支持,已经大喜过望,他不再多言,拜谢离开。
朱翊钧对张居正道:“因你推荐潘季驯进京,朕近日一直在看治河相关的书册奏疏。
朱衡上疏说,黄河泥沙大,所以治河的关键有两点,清砂和筑堤。
可是朕近日发现,以人力难以清除黄河的泥沙,于是河沙堆积。修筑的堤坝,因此越修越高。河南开封的黄河堤坝已经比房子还要高了,一旦出了事,河南危险。黄河夺淮,沿途山东、南直隶同样危险!
所以,黄河一定要大力治理。
为此,不能再为了保漕运,对黄河小修小补。
朕有心,要废漕改海,使用海运运输漕米,朝廷全无顾忌,专心治理黄河!”
“圣上,不可轻动!”
听到这话,张居正吓了一跳,连忙劝阻。
“大运河连通南北,百万槽工衣食所系。
黄河横贯中原,全力治河,又要动用数十万民工。
一旦废漕改海,国家都会受到震动。隋炀帝修大运河,元顺帝修黄河,两代皆因此而亡,都是前车之鉴啊!”
“先生放心,朕知道前人故事,自有分寸。这只是一步大致的规划,朕没想着现在就动手,也不奢望三五年便做成此事。”
朱翊钧宽慰道:“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
这些都是国家的顽疾,朕不能因为有风险,就坐视不理,将来早晚要出大事。朕和花天酒地,沉迷享乐不管百姓疾苦的昏君,还有什么区别?
朕有足够的耐心,哪怕十年、二十年,也等的起!”
想到了之前言官的奏疏,朱翊钧又生起气:“至于那个张焕,他不是说海运有问题吗?就让他参与这次的清查,查完后,再沿着运河来回查一次,再坐船来回查一次。
让他做个实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