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昱总算到了。
“抱,抱歉了。”他是飞奔过来的,好一会儿才平复了呼吸,“刚从急诊收了个病人到病房。”
“姨‘呼’——”
小家伙口齿不清地打了声招呼,引来郭子昱甜甜的笑容。
“你好呀。”他伸手揉了揉小家伙的脑袋,问道,“今天去哪里玩啦?”
“去了公园——”
郭子昱刚想继续开口,却被陈幸插了话。
“快上菜吧——我都要饿疯了。”
“我都要饿‘哄’了——”
小家伙正值开智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
“哈哈哈哈哈……”
菜上得很快,郭子昱吃得也很快。他最晚来,却最先吃完。不过十分钟,郭子昱就拿起纸巾擦了擦嘴,开始和大伙闲聊。
陈幸看着他,只能默默摇头——看来郭子昱这习惯,一辈子都改不了了。不管是上班值班,还是休闲放假,郭子昱吃饭时永远都“学不会”细嚼慢咽。
“钱余呀,你也工作有几个月了,感觉怎么样?”郭子昱问道,“习不习惯?”
“我工作了好几年啦。”钱余不服气,笑着问他,“博士后不是工作呀?”
钱余2015年入学,两年硕士、三年博士,却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按时拿到毕业证。当时尹学治提议,让钱余留下做博士后——这样既能让钱余解决经济上的负担,也能让他把手头上的课题做完。等钱余发了文章,拿了学位证,还能在他自己的简历上添一笔“工作经历”,算是一举多得了。
而且博士后的工资相对较高,重点院校入站的博士后,通常能有不低于30万的年收入。
于是在2020年的夏天,钱余参加了博士生答辩,只拿了一纸结业证书,他就直接进了博士后流动站。又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他终于在2023年11月办理了出站手续。一个月后,钱余到研究所任职。
若说钱余当年读博,是为了一张学位证和工作薪酬,那么在他经历过博士后阶段,又拿了一项青年基金之后,钱余最终留在了“科研圈”——他会如此选择,倒也不足为奇。
做科研做了近十年的时间,钱余早已“习惯成自然”。
“博士后当然也是工作。”陈幸端起茶水,抿了一口,“只不过你这工作环境没变呀,你当年还在原来的实验室里,课题组的人员构成也没变。”
郭子昱点了点头,附和道:“而且你每天还是在实验室里‘搬砖’,最多指导指导博士生的课题,申请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基金’,为课题组‘挖掘’更多值得研究的项目——但整个实验室的运转,其实还是你的导师在负责。”
“可你现在要自己‘操持’一个课题组,自己带学生了。”陈幸又加了一句,“要维系一个实验室,真的很不容易。”
钱余听着这小两口一唱一和,完全没给他留出回嘴的机会,只能摇头苦笑。
倒是盛夕插了一句:“提‘带学生’恐怕还早呢,他大概还在费心‘组装’自己的实验室咧。”
钱余自打去了研究所,就每天早出晚归。尽管所里提供了启动经费支持,但钱余依旧是货比三家,和商家讨价还价,一心只想买到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的实验仪器。
“虽然研究所也有现成的‘装备’,但和我们之前的高校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呀。”
陈幸笑了笑:“我看你这是‘由奢入俭难’呀。”
“那也要保证有设备可用,让学生能够好好地做实验呀。”钱余摇了摇头,“有些大型的仪器,研究所也还没有购置的计划,恐怕今后学生要跑到别的单位,借别人的仪器完成实验了。”
盛夕调侃道:“怕是我俩置办家具的时候,你都没这么用心呢。”
“你怎么没考虑过留校呢?”
郭子昱突然发问:“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呀!你若是留在了原来的实验室——仪器、人手、课题资源等,通通都是现成的。有这么好的‘大腿’让你抱,你怎么就不动心呢?”
事实上,钱余是尹学治课题组的第一个博士后。
在钱余出站之前,尹学治确实单独找过他好几次,询问他是否有留校的意愿。
“要是你选择留在我这儿,可以直接到学院办理手续。虽然你没有海外科研经历,但凭你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还有已发表的文章,在入职时也至少是个‘副教授’。学院还会提供一笔安家费用,适当解决住房问题。”
“你也会有自己的课题组,带自己的学生。不过我的实验室资源,你依旧可以共享——这样你也不需要再费力组建一个实验室了,而且我的鱼房也是现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