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初年。
议政大殿。
“陛下,
京都周边及多地洪水肆虐,
灾情严峻,
眼下的救济粮已然告急......”
朝堂之,
一位紫袍加身,
腰系金鱼袋的中年官员神色凝重,
汇报着。
此人为大明户部尚书,
杨思义。
雕龙画龙的宝座。
身披龙袍的朱元璋微倚其,
龙目微蹙,
脸浮现出一丝疑虑。
“朕半月前刚拨下三十万斤粮食,
怎会如此迅速消耗殆尽?”
三十万斤虽非巨量,
但若化为粥汤,
足以救济灾民数日。
杨思义面露尴尬。
“......可能是途中有所损耗吧。”
殿堂内,
众人皆静默不语。
他们都是官场老手,
其中门道,
岂会不知。
朱元璋龙眼骤然一凝,
目光如刀锋锐利。
“损耗?”
“京都周边距南京几何?”
“朕的救灾粮,
莫非遭那群宵小之徒私吞?”
殿内一片寂静。
无人应答。
空旷的大殿里,
唯有老朱冰冷的话语回响。
“朕年年耗费重金供养诸多官员,
这群混账仍不满足,
竟敢在赈灾之际对百姓的活命粮下手?”
“真是胆大妄为!”
朱元璋的胸口剧烈起伏,
怒意难平。
官场的猫腻他岂能不明。
他调配的三十万斤粮食,
经过层层盘剥,
到灾民手中的,
恐怕十不存一。
这些国家的蠹虫,
平日里贪腐已属不堪,
此刻更在救灾之时伸手。
简直是无视他这位帝王的存在!
他们贪走的,
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口粮。
朱元璋白皙的拳头紧握,
恨不得将这些腐败官员尽数诛杀,
血染宫廷。
但残存的理智提醒他,
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即使是帝王,
也不能与整个官僚体系为敌。
任意杀戮只会动摇他的统治根基,
换一批官员就能根绝贪腐吗?
殿内静得能听见针落。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
脸添了几分威严与冷漠。
“杨尚书,
南京粮仓尚有多少粮食可供调用?”
杨思义谨慎回应:“启禀陛下,
连年天灾频发,
多处需赈济,
目前粮仓最多只能调动五十万斤......”
“但京都周边水患渐退,
只要挺过这段时日,
灾情自解。”
朱元璋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
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眼睛微眯,
声音透着寒意。
“哦?”
“问题是这五十万斤发放之后,
还能剩下几何?”
杨思义顿时语塞,
不敢再接话。
即便身为户部尚书,
他也断不敢揭此逆鳞。
贪墨之事屡禁不止,
下至基层小吏,
至殿堂重臣,
谁人能独善其身?
真要与整个官场为敌,
别说他一介尚书,
便是宰相也难逃一劫。
有些事私下处理尚可,
一旦摆台面,
局面就难看了。
见杨思义不再言语,
朱元璋冷笑一声。
他深知官场相护的规则,
也明白此事难以根治。
心中却是无限的失落。
他淡淡言道。
“这五十万石粮食,
是百姓最后的指望,
赈灾若不得力,
恐将导致无数生灵涂炭,
此等危急关头,
不知哪位爱卿愿为朕排忧解难?”
他目光如炬,
横扫殿中群臣。
大半人低首不语,
仿佛石像般静默,
另有人面露愁容,
看似忧心忡忡,
却同样未发一言。
开玩笑,
老朱明显对杨思义的赈灾成效不满,
意图寻人接手并圆满收尾。
然而,
这粮食经层层克扣,
谁又有能力阻其势头?
连堂堂户部尚书杨思义都束手无策,
他们这些小角色又能有何作为?
更不用提,
真要摆出清高姿态,
严惩那些贪腐之辈,
无异于自绝于整个官场。
往后,
怕是在朝中寸步难行!
谁愿冒此风险?
最关键的是,
杨思义尚且无法办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