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和派的声音渐渐占据了上风,他们认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而求和则可以避免这些,那些人大多都是望族一系,陇西李氏凭借着起义夺去了天下,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无论谁来了也需要依靠他们来治理天下,他们也有自立为王的野心。这股声音在朝堂之中渐渐占据了上风。
然而,战斗派深知必须要打一场。他们坚信,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让外族人屈服。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好战,而是因为他们深知外族人的贪婪和残暴。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外族人将会得寸进尺,不断侵犯他们的领土和人民。
战斗派的人们经历过太多的战争,他们知道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但是,他们也知道,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必须要付出代价。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家园和尊严,他们坚信,只有通过战斗,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
骑墙派则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他们既不想看到国家遭受战争的摧残,又担心求和会让国家失去尊严。他们的主张看似中庸,实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房玄龄心中明白,这些争论背后隐藏着各种利益的纠葛和权力的斗争。他不禁感叹,朝堂之间的乱象何时才能结束?国家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在与杜如晦短暂交流后,房玄龄看向了身居高坐的李世民,见得李世民似乎有所决断的样子于是便出列开始了他的奏对。众臣只见房玄龄稳步向前,他的步伐坚定而沉着,仿佛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面容沉静而睿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洞察世事的深邃,却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威严。
房玄龄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充满了智慧和谋略。他的言辞简洁明了,却又含义深远,让人不禁为之深思。在他的奏对中,既有对当前局势的精准分析,又有对未来发展的远见卓识。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谋高深。
此刻杜如晦也站了出来,他的眼神坚定,透露出一种果敢和决断。他深知此时必须要站出来,为国家和君主排忧解难。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信心和决心。他的言辞犀利而直接,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的建议切中要害,让人不禁为之惊叹。在他的身上,展现出了一种果敢无畏的精神,加深了房玄龄所说的利害关系。
李世民听罢后做出了他的决定,只见他朗声道:“朕决定亲率大军,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一会!此举不只是让颉利可汗知道,大唐绝非软弱可欺之辈!也是为了让连年征战的大唐休养生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家不必多说我已做好了我的选择。”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仿佛已经下定了决心。众人皆惊,渭水之盟乃是一场生死之战,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李世民却毫不畏惧,他深知此次盟约的重要性,只有亲自出马,才能展现出大唐的威严和实力。如果不度过这一关那就没有以后了。
十九日,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入侵泾州。二十日,突厥入侵武功,京师戒严。二十四日,突厥入侵高陵。二十六日,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在泾阳大战,大破突厥,斩首级一千多。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到达渭水边,李世民与颉利隔渭水对话,斥责他背弃定约。
不久大军陆续到达,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盛大威严,又知道执失思力被捕,由此大为恐惧,于是请求和解,诏令同意。李世民当天回宫。三十日,李世民又驾到便桥,与颉利可汗杀白马而设盟誓,突厥退走。李二也与突厥结下盟约,颉利为突厥可汗,唐军,互通有无。
此时李世民称帝才过了二十一天,又将与颉利设盟约的内容告诉了李渊。他道:“颉利为汗,而我为君,如今天下已经太平了。”他道:“如今天下大乱,百姓苦楚,突厥也不愿久留于长安,我以为可以让他们的草原去过安稳的日子。”然后李渊便下诏召回了突厥各部族首领,令他们入长安听候皇帝的调遣。但同时他又召请来了一些高手在长安城外埋伏起来。
同时他又命李靖、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前往长安城外埋伏着等待颉利可汗的到来,等突厥各部族首领都来了之后便准备发动攻击。然后他也不急着进攻突厥部族而是对他们一一细说:“颉利已成大敌,若再有来犯我之心,必以死相搏!”又道:“而我则以死相搏!诸位听明白了吗?”这一次他就像是和天下百姓商量好了一样不疾不徐地说完之后立即便有将领出列拱手道:“臣等愿誓死跟随陛下!”接着又有一些将领都站出来表决心:“请陛下放心将我等调遣出去!”
九月初一,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一万口,李世民不接受,命令颉利归还掳掠的中国人口。二十二日起,李世民率领所有禁军步骑将领在显德殿殿廷学习射箭,他亲自面试,射中者随即赏赐弓刀、布匹绸缎。朝中有很多劝谏的臣子,但李世民不采纳。从此以后,士兵都成精锐部队。二十七日,诏令私人之家,不得擅权建立妖神,随意设立不适当的祭祀,不合礼法的祭祀祈祷,一概禁绝。除了龟甲兽骨五种占卜以外,其他杂七杂八的占卦卜卦,也都停止,禁止使用。
十一月初八,立中山王李承乾为皇太子。十一月初五,将没有建立功勋的皇族中的郡王降级为县公。
渭水之盟签订后,度过了提心吊胆的日子的李继再三考虑后的李继决定去长安找程处默。